綠保故事
綠保故事 2017 / 11 / 26 10498

 

慈心基金會與農委會林務局共同推動的「綠色保育標章」得到「國家永續發展獎」的殊榮。(攝影/林青峰)

 

台灣福爾摩沙何其幸福,以農田生態保育看見永續。七年前稻田護生的綠色保育,萌芽出永續未來的喜悅!

欣聞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與慈心基金會共同推動的「綠色保育標章」得到「國家永續發展獎」的殊榮,慈心感受到多年努力獲得肯定的喜悅外,也看見寶島熱情住民為世代永續的睿智。期待林務局獲獎後,更加速農田生態保育腳步,而基金會則將一本初衷,為美麗島嶼而持續努力。

 

綠保發展的第一步

「綠色保育標章」的發展契機始於台南官田的水雉。

插秧、使用農藥,對於農友來說,是天經地義的耕作SOP程序。但2009年冬天,台南官田出現大量死亡的保育類動物,包括水雉、彩鷸 及其它鳥類,遍地死鳥的場景撼動人心。

慈心基金會受行政院農委會林務局之邀,一同現場勘查瞭解,才發現當地農友為節省插秧損失,直接播下摻雜農藥的稻穀,導致鳥類誤食而亡。

為了水雉、農友與田間生態環境的共榮共存,慈心與林務局投入輔導官田地區農友轉作友善耕作,並進行農田溼地的水雉保護行動,同時規劃推動「綠色保育標章」驗證,希望藉此鼓勵農友不再使用農藥化肥耕作,同時讓這樣的理念能夠推廣,使消費者以購買行動支持認同。

從官田到全台--綠色保育標章的發展歷程 

綠色保育標章的發展,一開始(2010年)是為了保護水雉安全度冬,讓吃了毒穀而死亡的事件不再發生;隔年(2011),進一步推動「綠色保育標章」,協助官田農友們以近有機的方式耕作,契作生產綠色保育菱角。

而後發現,其實動物被農藥毒死的情形,從以前一直發生在各地的田區裡,所以,自2012年起,開始擴大推廣「綠色保育標章」行動。

有理念的生產需要有消費者行動支持,2014年12月起,慈心基金會與國立臺灣博物館合作,邀集綠保農友成立「田裡有腳印市集」,讓消費者能夠近距離接觸農友,透過瞭解耕作理念,以行動消費支持。

考量到棲地營造也是農地多樣性的重要指標,2015年「綠色保育標章」再進化,除了原本的保育動物外,再新增稀有物種、指標物種及紀念性物種,共四類,以及三類棲地營造(水域棲地、陸域棲地及多樣化棲地)作為綠保申請的重點。2017年更導入參與式查證系統(PGS),讓消費者、通路商、農民同儕都能共同查證生產者的生產過程,朝向更信任、公平的永續農業方向發展!

撐開綠色保護傘 經濟與保育雙贏    

從最初 7 位官田農友開始起步,「綠色保育標章」至今(截至2017年11月)已通過235件、面積達316公頃,保育了39種物種及45件棲地營造。

這次得到「國家永續發展獎」,其實是所有綠色保育的參與支持者。

「綠色保育標章」看似為了水雉的生存問題而開始的保育行動,其實也成為其他生物的保護傘,同時也影響了農友們的心,開始關心田間小動物,我們不時會收到農友們傳來用相機捕獲田間嬌客動態的照片、影片,還會興奮地在line群組分享這樣的好消息。

對於綠色保育能得到國家的肯定,我們內心現起的不只是那份殊榮,更包括每一位在田區認真實踐生態保育的農友們、在綠保田裡安心棲息的生物,還有所有認同綠保理念的消費者。因為大家的認同,藉由綠色保育的實際行動,台灣永續發展不是口號,而是不斷往前的現在進行式。

 


認識【綠色保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