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樹護樹
種樹護樹(訊息&活動) 2018 / 07 / 27 2231

海岸造林樹苗存活率達9成 打造生物多樣棲息環境

當東北季風遇上濁水溪出海口的沙丘,帶起的風沙揚塵影響居民與環境甚鉅

慈心基金會2017年起為協助改善雲林濁水溪揚塵問題,於濁水溪出海口區域的麥寮森林破空處及濁水溪高灘地約6.7公頃的區域內,種植7種灌木、10種喬木等17,000株樹苗。慈心基金會為因應當地乾旱砂土保水不易,以特殊植樹工法配合專利技術開發的水源寶植樹盆(簡稱水寶盆),讓空污淨化林的樹苗存活率達9成以上。不僅樹木及地被已開始發揮攔沙防塵功能,樹苗生長的綠帶區更成為多樣生物的棲息處。

慈心基金會種樹總監程禮怡表示,每年冬天東北季風來臨時,處於枯水期的濁水溪出海口便揚起砂塵,影響當地居民及河岸環境甚鉅。基金會與林務局於2017年合作強化揚塵區植被,使防風林發揮空污淨化的效果。迄今已在3.7公頃的森林破空處,栽種黃槿、水黃皮、木麻黃、瓊涯海棠、鐵色等5種喬木,以及草海桐、椬梧、枯里珍、鵝掌藤、台東石楠等5種灌木,共計10,000株樹苗。

2017森林破空處整地後新種樹苗。濁水溪高灘地挖植穴時保留植被不整地。

一年前種植的樹苗已開始發揮攔沙功能。濁水溪高灘地砂土不利樹苗生長,慈心基金會配合水寶盆種植樹苗,存活率可達95%以上。

慈心基金會也於今(2018)年4月,在西螺大橋下方約3公頃的濁水溪高灘地,種植了7,000株樹苗,以繖楊、白千層、苦楝、相思樹、台灣海桐等5種喬木與草海桐、冬青菊、椬梧、苦檻藍、山黃梔等5種灌木打造空污淨化林。同時考量當地樹木稀少、氣候炎熱乾燥,樹苗成長不易,基金會搭配3,500個水寶盆,確保樹苗在種植初期的關鍵半年內,有穩定但不過量的灌溉,幫助樹苗存活並適應海岸氣候。另外,也在挖植穴時,不整地以保護原有地被,以免土地裸露造成揚塵。種植三個月以來,樹苗存活率高達95%以上。此外,基金會配合蜜源植物營造複層森林型態,打造適合小動物棲息的環境,活化了海岸林地。

程總監進一步說明,一年前種植的樹苗,許多喬木已長至2米以上,並開枝展葉開始發揮攔沙防塵功能,綠帶生態也日漸豐富;慈心基金會期望未來能有專業科研團隊調查海岸樹林生態,記錄珍貴的海岸植樹造林過程與成果,提供台灣與國際海岸造林參考。

2018森林破空處樹苗存活率達9成,綠帶生態豐富。

慈心基金會於2010年推動「種樹護地球」活動至今,已獲得海內外近86,000人迴響,總種植數量已逾410,000棵。慈心基金會2015年起有感台灣海岸線因環境變遷,以及臨海土地受到過度經濟活動佔據等因素影響,呈現零碎化及退縮,造成環境及國土安全的隱憂,主動與政府部門合作,啟動海岸造林的艱鉅任務。2017年慈心基金會更進一步與公部門及企業合作,迄今已於全台11個縣市擴展海岸造林經驗。慈心基金會希望能與更多有志之士共同恢復美麗的海岸林,打造國土永續、健康和樂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