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心大地

慈心大地單元

第2期 2009 / 04 / 01 259

坪林的茶園終年雲霧繚繞,下方雲海騰湧,上則水氣充沛,現正發展有機耕種,消費受享健康茶葉,並保護了好山好水,翡翠水庫也永保潔淨,本期特別介紹有機耕種其中幾位茶農…

漁光村長帶頭做-白明堂農友

白明堂

漁光村是坪林的第三大村,茶葉產量是七個茶村中的第二名。身為漁光村村長的白明堂,經過慈心基金會的宣導以及眾多鄉親好友的鼓勵下,拿出了十分之一,大約3分地來轉種有機茶。

「我覺得做有機對大家身體都好。除了自己開始嘗試,我也號召了一些人共同來做。以往,漁光村的春茶產量就可達到兩萬多斤,我個人的產量佔了十分之一!」擁有如此雄厚的本錢,白村長踏出有機的第一步,發起的帶頭作用不容小覷。

渡過一條清澈的小溪,一行人來到漁光村村長白明堂的茶園。在梯田式的茶園中,眾人莫不驚嘆遠眺山林及小溪的美景。下方兩塊相鄰的地,原本是鄰人慣行的茶區,白明堂決定轉做有機之後,就鼓勵鄰人一起做,結果鄰人做一陣子後,乾脆把地讓給他種,使他的有機茶區形成一個完整的區塊。

做茶至今已是第四代的白村長,有感於年歲漸長,於自於他,對農藥的觀感以及對健康的重視,讓他興起了想要嘗試轉型有機的念頭。2009年始轉做有機的茶農中,許多人紛紛邀約:「村長應該一起帶頭做做看!」由於他的帶頭作用,漁光村一下子就四、五位農友加入有機行列。

從善如流的白明堂試做有機後,他感覺品質還不錯,現在甚至也不太施肥,茶葉就可以長得很好!

 

搭起友誼的橋樑-余三和農友

余三和

要改變農友們長時間養成的耕作習慣,並非一件容易的事。慈心基金會在坪林地區推動有機茶產業的過程中,熱心的農友余三和在其中扮演了穿針引線的重要角色。

家中也是經營茶業的余三和,在慈心基金會輔導的農場擔任義工學習後,深感有農業背景的自己應該也要以行動實踐所學。剛好家中的農地許久不噴藥了,於是央請父親把那塊農地給他做。面積雖然不大,但與他相鄰的是另一塊更大面積的有機茶園,彼此之間起了唇齒相依的作用。有了實際的耕作經驗後,他累積出許多珍貴的實務經驗。

在種植有機茶的過程中,他看到一群又一群來自各地的義工,熱心地促成有機茶在坪林生根的因緣。他說:「這是我的故鄉,看到大家都這麼努力,我不更加盡心盡力怎麼行?」於是,他主動搭起農友與基金會互動溝通的橋樑,只要農友有需要,他很願意關懷他們並分享自己的經驗;只要基金會有需要,他更是全力地協助與配合。

2009年初,基金會四處尋訪製茶所的場地,余三和的主動積極成為事情成辦的一大助緣。有一次,他幫同學家裡做一些事情,談起了籌置製茶所的目的,相談之下,同學的哥哥才明白原來這個計畫是為了整個坪林地區的發展,所以同意以合理的價格出租場地給基金會使用。

一樁美事的成辦,代表了眾人齊心協力、同心同願付出與努力的成果,坪林人愛鄉愛茶愛土地,願坪林的有機茶,悠悠傳香到每一個愛茶人的心中。

 

尋回古早好味道-陳陸合農友

陳陸合    

「以前的茶樹不用除草劑、不施農藥、化肥,也可以生長得好好的。古早茶實在很香、很甜。」農友陳陸合憶起兒時喝茶的滋味,臉上露出了幸福的笑容。退休前的陳陸合原本在知名的台灣松下公司工作,為了尋回古早茶的好味道,他放棄了原本安穩的退休生活,毅然回鄉加入有機茶栽培的行列。

陳陸合一腳踏入這陌生領域,因為過去在假日返回坪林的旅途中,他目睹農民把用完的農藥瓶就亂丟在溪邊,而他所生活的台北地區,喝的就是這裡流下去的水,每次看到這種景象,心裡都很難過。他想著:「有一天我要回來這裡,將慣行農法改成有機栽培,這樣就可以使台灣最優質的翡翠水庫永保清淨。」當時的隱憂,在他的心中萌芽,成了他堅持推動有機耕作的助力。

位於水源地的坪林茶區受到法令的保護,不得繼續開墾,於是陳陸合將原來慣行農法的茶區轉為有機栽培。三年前,種出的第一批茶,在許多人的幫忙下,順利地出售。今年,慈心基金會在坪林鄉推行有機茶栽種,他全力配合相關的推廣活動,甚至還義不容辭地在外地人來訪時,為大家導覽、解說坪林茶區的今與昔。除了耕作自己的一塊地之外,他又陸續承租了九塊地實踐有機的理想。此外,他還精心將茶區做了造型設計,希望藉此吸引更多的人來到茶區休憩觀光。

工作型態的改變使得他的身體也意外地產生了變化。以前在公司上班壓力比較大,得了一身的病,經常要吃藥。回鄉種茶之後,身體漸漸恢復健康,藥不用吃了、茶也喝了,什麼都吃,他笑了一下接著說:「就是不吃藥!」

 

女兒鼓勵做有機-鐘世明農友

踏上轉做有機的茶園,柔軟的土壤布滿了鮮翠嫩綠、各式各樣的小草。過去以除草劑清除整片的雜草,現在茶農鐘世明的眼裡,有了不一樣的意義與價值。鐘世明比劃著葉片細細小小的草:「這種草不用拔,天氣再熱一點就撐不住了,現在就讓它自然生長吧!」

世代務農,目前已經七十多歲的鐘世明,談起投入有機的行列時,他說:「農藥發明以前,每個茶園都是有機的啊!之前的人,包括我這一輩都有不施農藥、化肥的經驗,也都做起來了。現在回頭來做,應該不會那麼困難啦!」

早期剛開始接觸農藥、化肥,鐘世明感覺生產速度加快許多,收成也比較好。在沒有多加思索的情況下,漸漸就接受了有肥料就撒、有農藥就噴的時代潮流。他說:「女兒比我早些時候認識慈心理念,之後就一直鼓勵我做有機。但農藥、化肥用慣了,要放掉反倒有點怕怕的。」 於是,鐘世明選擇了幾分地進行試做。以前噴藥只要半天就可以除完的草,現在人工除草要七、八天的時間,「這樣生產出的茶是要賣人家多少錢啊?」然而,女兒不斷地勸說加上慈心義工們的大力支持,他不僅按耐心中的疑慮,也對自己從事有機耕作產生了更大的使命感。女兒告訴他,如果從事有機的面積才那麼一點大,會讓後續進行輔導工作的人員疲於奔命,成效也不顯著。於是,他就多約了一些人,希望大家一起來嘗試!

原先就種茶的親友們在鐘世明的勸說下,勇敢地踏出轉型有機的腳步。他充滿信心地說:「如果所有的茶園都能做有機,我想情況不會有想像中那麼困難的啦!」

鐘世明(左) 鍾富藏(右)

兄弟情義相挺-鐘富藏農友

農友鐘富藏與鐘世明是堂兄弟,受到鐘世明的大力邀約後,他也決心撥出部分土地轉做有機。鐘富藏的茶園恰巧在鐘世明的隔壁,兩者之間以一條綠樹環繞,氣氛清幽的小徑相連,大坡度的茶園使他在忙碌之餘,一邊迎著樹梢吹過的微風,一邊欣賞坪林的美景。

茶園旁種了幾株台灣檜木和扁柏,在一片整齊的茶叢中顯得格外明顯。原來,這個地區曾經發生過山崩,為了穩定土石,林務局特別分送了適合水土保持的植株,請農友們種植在茶園旁,規定一公頃要種滿六百株樹種,才能有繼續承租土地的資格。這片山坡有了林木的保護,再搭配有機耕作,保水護土的工程因而更顯得堅穩。

個性靦腆、害羞的鐘富藏以行動默默支持著堂兄的決定。問起轉做的歷程,他說:「還好家裡的人都支持,也無怨無悔地幫忙我,讓我覺得很放心。」

 

快樂來耕種-鄭邦雄夫婦

鄭邦雄太太-李珠

以快樂的心情來耕種」,是農友鄭邦雄的太太李珠,全力支持丈夫轉型有機的最大動力。

皮膚白細,絲毫看不出鎮日務農在她身上留下的痕跡,提起有機茶的耕作,她神采飛揚地說道:「我覺得農村婦女不要老是像個黃臉婆,應該在務農的時候也可以過得快樂,這樣才會愈做愈漂亮。」

「對於有機,我是以沒有壓力、很快樂的心情去做!」一再強調這句話的李珠接著說,過去噴灑農藥的時候,還得看天氣行事。下雨的時候不能噴、豔陽高照也不能噴,不同的藥性要在不同的氣候、不同的時間等條件下噴,噴藥器具的桶子連同裡頭的農藥大約四十多公斤,她一背,就是四十多個年頭。現在不噴農藥了,時時算日子、算時間的壓力沒有了,無論什麼時間,都可以去田裡拔草,有時選擇清晨空氣好的時候去,還能舒展筋骨!  

盡心貫徹有機耕作的李珠,不僅細膩地以芒草覆蓋整片茶園,好降低土壤水分的蒸散;還分析了迎北風的地理位置,新芽會發得比較慢,即便如此,她仍舊選擇深剪茶樹,等待下回萌發的有機新綠。

「到了我這個年紀,用沒有壓力的心情來做有機,是可以做得很開心。如果一直在意產量降低的問題,人生一定會變得不快樂。」始終帶著微笑的李珠揭露了自己常保快樂的心態,她覺得做有機能夠讓大家喝到健康的茶,得到健康的身體,想想實在很值得呢!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