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友篇>
大家都說做有機很辛苦,又不賺錢,坪林有機茶農卻做得眉開眼笑。2011年的春茶不僅品質優良,產量更比去年多了七成。慈心基金會推動「坪林有機茶園輔導與推廣」已三年,茶農靠著樂觀、堅持、配合的態度,加上基金會的輔導,從茶園管理開始,補助肥料費用、開溝施肥、免費提供液肥等,終於交出亮麗的成績。對義工的傾力協助,農友心存感恩,且愈來愈多農友主動加入栽種有機茶的行列,在坪林儼然成為茶話,且邀茶農一起來話茶。
用犧牲換來收成──王緒潭
2009年,茶農王緒潭因為有機茶園一場盲椿象危機,緊急向慈心基金會尋求協助,雙方卯足全力相互配合下,危機有了轉機,加上這期春茶豐收,王緒潭從谷底攀向生命的新希望。
起初基金會主動邀請王緒潭做有機後,他的配合度不高,只想依照自己的想法管理茶園,怎料後來鬧蟲害,茶樹嫩葉被椿象吃得只剩枝條,造成茶葉歉收。家有老父、孩子要養,肩挑家庭經濟大樑的王緒潭,一看事態嚴重,想到斧底抽薪之計就是,完全接受基金會的指導、聽從專家的意見──強剪、開溝、噴辣椒液等,照單全收,並且按部就班來耕種,配合力百分百。
當專家建議茶樹要「撤頭」,王緒潭二話不說立即強剪茶樹,意味著必須忍痛犠牲兩季的收成,希望換取隔年量多、質佳的茶葉。茶廠的總經理陳永龍回想當時,不禁替他揑把冷汗:「蟲害嚴重的那一年,他都快做不下去了,收成銳減,但因為他對農藥有危機感,儘管沒有收成,冬天還僱工開溝施肥,兩天就花了幾萬元,實在勇氣十足。」其實,當時的王緒潭,已經做了最壞的打算:「就是重新來過。」
2011年茶樹脫胎換骨,春茶的產量、品質都提高。問他哪來的勇氣,他說:「不想賺錢,先投資再講!」原來,得失之間端賴個人如何取捨,他對農藥感到不安,選擇投資對人類健康、對土地有益的有機栽培,經過三年的努力,終於見到好收成。王緒潭感恩基金會的幫忙,感謝天公有保佑,採收時剛好都沒下雨,他欣慰地說:「好在,茶樹漸漸變得漂亮,我可以安心種茶囉!」
歡喜來種有機茶──鄭李珠
「歡喜做,種茶就不會辛苦啦!」看到其他農友做得辛苦,茶農鄭李珠開朗又自信地說:「如果還沒開始做,就擔心太陽赤焰焰,當然愈做愈辛苦。」
做事有方法的鄭李珠,行有餘力還能支援其他農友。有機栽培不能用除草劑,所以雜草連根拔除,雖耗體力,但她依然還可以助他人一臂之力。清晨早起的她,扛起20公斤的肥料,一次扛起兩包,前往茶園的半路放下一包,到達目的地再放下一包,施肥後回頭再扛起半路的那一包。扛肥料也能輕鬆自若,因為「種茶,我就當成作天天出門運動。」
鄭李珠被視為坪林農友的模範生。轉作有機三年,她比較前後的差別說:「做有機不用耽心農藥中毒,也可以輕鬆做。雖然用人工除草耗時多,但是做有機,安心多了。」
有一次,颱風來襲,溪水湍急,基金會義工耽心她的茶園遭到強風襲擊,延誤採收時間,結伴上山來關心。她見狀又急又不捨地說:「茶葉就讓它老熟吧!我都不管了,你們趕快回家吧!」鄭李珠擔心義工涉水冒險入茶園,為了顧及義工的安全,自行冒著風雨摘茶葉給義工看,請他們放心。她覺得義工實在「足感心」,因而,自然地把慈心基金會當成生命共同體,而且「沒有我們的茶葉,基金會不會來,沒有基金會,我們也不會栽種有機茶,更不會想到背後深遠的意涵。」
今年收成多兩成,品質穩定、少有病蟲害,鄭李珠獨立的田區,三年來表現都不錯。不少路過她茶園的人,忍不住稱讚茶園特別漂亮。她輕鬆做出好成績,讓原本當廚師的兒子,決定返鄉種茶,當然,母親的臉上早就盈滿笑容了。
帶動親友一起來──鄭碧霞
鄭碧霞做有機,愈做愈有勁──種茶、採茶、開車載工挑茶枝,全部包辦。
她除了堅持、耐力,影響很多人,順手捻來的管理訣竅也都是心血的結晶:「除草要趁沒開花之前完成,可以避免種子四處竄飛,若長更多就更費力。」
很多朋友羨慕鄭碧霞只要種茶,不用做茶。她說:「有了淨源茶廠的幫忙不用做茶,省了許多時間與體力,所以可以做更多事,而且不噴農藥,沒有殺蟲就等於救牠們的生命。」有機耕種後,不但顧及了健康,田地也不致荒廢,好處多多。
「做事,一定要做到好。」這是鄭碧霞的做事原則。有段時間,她接手姐夫一塊十分陡峭的茶園,幾乎沒有落腳處,一不小心就可能連滾帶爬地滑下來,而她卻能獨自扛上肥料,以及採收後一包重達二十公斤的茶菁,陸續扛下90包。她以為當兵在兩棲部隊的兒子,扛重一定沒問題,結果兒子扛了一次就求饒:「妳不要再做這苦差事,實在有夠累,即使兩棲部隊也沒爬這麼陡啦!」
基金會的義工幫忙扛肥、採收,在如此陡峻的茶園不知走了多少回,讓茶農們見識到義工的熱心和不畏難的可貴,農友好感動。
原先,她的先生對做有機不看好,如今見到收成不錯,對有機栽培有了進一步的認識與信心,若不是有機茶也不敢喝了,並建議她:「哪戶人家的地不做了,可以接來做。」她的姐姐、姐夫受其影響,也改種有機茶,附近不少農友,聽她講不噴農藥的種種好處,又看到她收穫滿滿,對她的成績投以羨慕的眼光,開始動心了。
<製茶師篇>
「種出好茶,也要做出好茶!」淨源茶廠總經理陳永龍希望做出坪林各式茶葉,滿足不同消費者的需求,有機茶園面積才能擴大,而且為了決心學做好茶,他帶著製茶團隊遠至各山頭延聘名師。做茶期間,製茶團隊緊緊跟著茶師傅挑燈夜戰,深入製茶的每一環節,夜間加班挑戰體能極限、清晨幫忙農友掃葉面露水,抓緊時間幾乎沒有休息,義工累得站著就可以睡著了,這些農友全看在眼裡。拜師學做茶的過程,可說是苦後回甘,他們是怎麼做到的呢?
求學若渴熬成師──劉政容
「茶師做什麼,我就做什麼。」淨源茶廠廠長劉政容,除了管理茶廠,還把做茶師傅當成長輩般伺候,學徒該做的本分全部包辦。原是一位專業工程師,習慣套用公式、講求證據,以為「做茶是很制式化的。」拜師學做茶後,發現做茶沒有標準模式,變化莫測的考題讓他應接不暇,不得不放掉慣有的見解,重新學習。
一開始,茶師對這一群義工學做茶並不看好,甚至連茶葉都不給碰,所以劉政容帶著團隊凝聚一股「必學的決心」,即使半夜再累也要挺下去,唯恐該學的沒學到,往往一天只睡兩、三個小時。
茶師看到義工渴求學習的心,自然愈教愈深入。資深的茶師光憑感覺就知道這批茶該怎麼做,聽聲音就知道茶炒好了沒。茶師說:「如果不用真心看待,做出來的茶不會好喝,稍微輕忽就可能走味。」劉政容用心體會每位茶師的傳授,隨時求教。漸漸地茶師對他另眼相看,同時藉由傳授做茶的機會,認識基金會推廣有機的理念,其中陳志忠師傅更是真心相挺:「淨源茶廠的事,就是我的事。」
「以往喝茶,只會挑剔好不好喝,現在喝一口茶,正好品嚐茶師的用心。」劉政容體會出沒有一位茶師會故意把茶做壞,也沒有一位茶農故意不種好茶。他想到以前產品不佳時,雙方互相推諉,學做茶後,開始關心農友、重視茶園管理、病蟲害的防治、提供茶農解決方法,原本對立的狀態就此轉彎。
啜飲一口略帶甘甜的好茶,品味茶廠管理、採茶及做茶技巧,已經成為劉政容的特有茶道。
我的製茶筆記──呂美瑩
原本在銀行上班的呂美瑩,過去鎮日盯放款業績,現在靜心聞茶香。自從跟著製茶團隊到各山頭拜師學藝,成為唯一的女學徒,凡學徒該做的事她都要做,半夜守著茶師、守著茶葉,一切從頭開始學。對她來說,學做茶是體能大考驗。
因為隔行如隔山,呂美瑩不敢放過茶師的每一字、每一句,像珍寶似的仔細記錄下來。不過,擅長高山烏龍茶的葉文德師傅對她當頭棒喝:「會抄筆記,不等於會做好茶。做茶是用心體會,要抄可以,有體會再抄下來。」她學到放下筆記、細細體會做茶的竅門。
另一位做高山烏龍茶的專家陳志忠師傅,他的做茶觀點是:「不但要做筆記,而且要建立理路。」這位師傅不要學生邊學邊記,而是學好之後,找出大綱,用大綱當引導做筆記,還要檢查學徒的筆記。因而,呂美瑩發現,條理逐漸清晰,所學才能融會貫通。
對於做茶,呂美瑩打定主意要全盤了解,她說:「茶菁一進茶廠,沒有任何理由把茶做不好,不是天氣不好、不是管理不好,是自己能力不夠。」她細細回顧做茶的每一環節,發覺「做茶的前端及最末端都是自己,既然自己不會故意做不好,就能體察中段做茶者的心情。」有此領悟後,現在看事情的角度,不再只論對錯,而是先了解狀態,再去補漏。她的心情也逐漸開朗。
現在,呂美瑩最珍惜的是,和茶師一起品嘗自己做出來的茶,因為茶師會告訴她:「錯在哪裡。」知道錯誤的原因,才有進步的機會,怎能不歡喜呢?
融入茶的生命──侯又升
以往從事醫療器材業務的侯又升,總是認為——茶,本來就是又苦又澀!自從學做茶後,發現茶一有苦澀味,馬上想辦法找出沒做好的地方。
甫學做茶時,大家對茶葉不熟悉且茶樹種類繁多,每每和茶葉初見面,就問茶師:「這是什麼茶?」茶師只教一個步驟,大家就連抛諸多問題,有別於傳統的教學「只管做,少發問」。侯又升說:「茶師願意教我們這群外行人,實在很難得。」
剛開始,侯又升以為不過是做茶而已,應該不會太困難吧!結果成品出爐了,茶師都不滿意。於是他下決心融入茶的生命,仔細檢查每一細節,想到:「茶葉那麼小,禁不起摔,每個動作都很重要。」他積極地想要了解茶、做好茶。行動派的侯又升,一心繫在做茶上,即使夜半躺著休息,都保持警醒狀態,輪班時間一到,整個人就「彈」了起來,為了做好茶,不敢稍有閃失。
一旦學習態度改變,茶師一眼就看出來了,得到茶師鼓勵的他,也策勵自己時時觀察內心起伏、時時注意茶變化,才能精益求精做好茶。見到坪林有機茶的品質和產量,表現優異,吸引更多農友加入有機茶行列,侯又升許了一個願望:「一定要努力做出好茶,讓健康的人生與大地持續擴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