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基金會從2008年開始啟動淨源茶專案,這個案子是在新北市坪林區推動茶農轉作有機農業,藉以突顯有機農耕相較於慣行農業,可望積極保護集水區水源。在台灣,許多現存的山地農業操作,容易造成山林的水土流失、水源污染,我們希望找出一條農業的可行之路,以保護我們的山林、國土永續發展。
本刊在第五期曾報導淨源茶的開創理念,以及當時轉作的農民心聲,經過兩年多的努力,我們與農民攜手合作,終於突破萬難,逐漸走出農村新產業,不僅讓當地許多茶農朋友們躍躍欲試,甚至還有合作農友的子女表達回鄉接棒的意願,這些迴響不僅給了我們很大的鼓勵,也對有機農業的發展注入一股新希望。
正如基金會創辦人日常老法師說:「事情不在於難不難,在於該不該做,對的事情就應該堅持。」回首來時路,當年憑藉這股信念,即使在多方不看好情形之下,基金會仍啟動義工們群策群力,一次又一次拜訪、邀約農民,無奈農民轉作意願極低,有人說:「連噴藥都壓抑不了病蟲害了,有機怎麼可能呢?」有人說「:等別人做成功了,我再來做!」更有人認為:「噴藥不會殘留在茶葉上啦,即使有殘留,頂多一點點,對人無害啦!」事實上,從事慣行茶生產的農民不乏肝癌、皮膚癌患者,儘管如此,但相較慣行農業操作的危險性,大多農民仍主觀的認為有機茶產量很低,病蟲危害問題無法解決,茶葉成品香氣不足,不好喝等等疑慮,還是裹足不前,最後在基金會誠懇邀約及保證收購茶菁之下,才勉強有了十位茶農願意先以一小塊茶園試試看,大概心想,一小塊茶園即使失敗,對家裡收入還不致影響太大。其實真要感謝這些打前鋒農友,雖然開始時信心薄弱,但至少願意跨出第一步。
我們一開始採取的合作模式是:農民只要種有機茶,基金會設製茶廠、收取農民茶菁後製及負責行銷,並且還補貼農民有機肥費用,免費提供液肥等優惠措施。正式合作後許多專業的問題讓基金會困難重重,例如,在經驗不足下,首先由農民決定採收時間及以不限定機械採收方法,便衍生了茶葉不易維持品質的問題,內部檢討後,於是決定全面改為手工採茶,此事成為必須但也十分困難的目標,因為農村人口老化、凋零,採茶人力已經難尋了,為了突破人力窘境,基金會尋遍當地,最後甚至向鄰近縣市調度人力、採茶時派車接送工人,以及安排採茶工農閒的有機體驗活動,在在代人著想,也因此發展出採收工人的「慈心故事」。接著在轉作過程,發生嚴重的盲椿象危害,幾乎全面性的叮咬茶芽,讓農民整個茶季完全喪失收成,在基金會給予補貼損失及關懷下,所幸茶農仍有信心的願意耐心等待茶樹轉型恢復,並重新修剪茶樹、配合基金會指導施肥管理,化危機成轉機,終於獲得高產量高品質茶菁。
好茶才會得到大眾的長期青睞與支持是市場不變的法則。為了做出好茶,我們遍尋台灣好茶師,請來茶廠製茶及教導義工製茶,也因此譜出「尊師重道」的現代學徒全心全意聽從師傅學習的感人故事。當然在一開始茶葉品質不佳的情形之下,許多熱情又死忠的消費者明知還有待努力,仍願意持續購買及推廣,有人不喝茶,但買茶送人,還誠懇的向客人說淨源茶多好,這些行動都是讓淨源茶得以繼續改善的重要支持力量。這些走過的故事,都在本期二、三版呈現給您。
兩年前10位茶農願意嘗試,到目前已新增至15位茶農,面積也由開始的4公頃多增加到現在的8公頃,茶樹越來越健康,土壤更肥沃,不可思議的今年春茶產量甚至與慣行茶相近,打破有機農業低產的歷史包袱,同時茶菁品質提升,自然茶葉成品也逐漸進步,許多人喝了之後,驚訝的表示有機茶也可以這麼芬香好喝。而且因為基金會收購價格高,農民收益增加很多,農民只要專注茶園管理,不必再日夜製茶,輕鬆許多,許多農民對於跟基金會這種合作模式,十分滿意,漸漸的也會主動關懷茶廠事務,把茶廠員工視為家人,彼此充滿和諧的關係,有機佳話於焉口耳相傳的縈繞坪林茶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