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心大地

慈心大地單元

第13期 2012 / 01 / 01 290

來自台南官田、上面貼著「綠色保育」標章的菱角,代表農友以不施農藥、化肥的耕種方式,傳遞出「友善生命、友善環境」的心。所以無論在金黃稻田或是輪作的綠色菱田相互交錯中,都可以發現青蛙、鳥類、動物、人類的足跡,尤其主要棲息於菱田的保育類水雉,牠是淡水溼地的生態指標。期待人與萬物和諧共存,並尊重每一生命的生存權利,這兒的經濟活動與生態保育並重,且生生不息。

「綠色保育」的農產品,不僅關顧人們的健康,也關心鳥類及生態環境的維護。2011年秋天,七位農友率先停止噴農藥施化肥,秋收時個個表現不同,無論如何,農友已踏出改變的第一步,開始耕耘健康和樂的人生。

總算做一件大事──余丁元農友

余丁元農友

「阿伯,早!」隔著層層阡陌,慈心義工楊從貴經過農友的田區,即使是慣行農耕的農友,也一定打聲招呼,送上最燦爛的微笑。久而久之,農友抵擋不住熱情,微笑攻勢下,農友余丁元好奇地走進當地種植有機菱角的「水菱有機農場」,一探究竟。他驚奇地發現:「怎麼這麼多人來關懷這個農場。」他很想知道這群人到底在做什麼?

余丁元常對親友說:「我這輩子很簡單,都在田裡耕作,沒做什麼大事。」楊從貴鼓勵他:「你很不簡單,農耕養活一家子。」即使簡單的農耕,他卻做了一個不簡單的抉擇。當義工邀約參加「綠色保育」計畫時,他一口就答應,「我快七十歲了,全身都是病。現在換個耕種方式做看看,應該是對的。」身體的病痛讓他有了不同的省思。

外表沉默冷靜的余丁元,想要改變環境的內心卻是熾熱的。改變,對一位老農來說,必須立即放棄長年慣用的農藥、化肥等,的確冒很大的風險,他卻願意嘗試。

2011年秋收時分,余丁元的面積約0.63公頃,比別人一甲地的收成還要多。有了好成績,他帶著自信跟義工說:「這個方式可行耶!」擁有50年農耕深厚的底子,不容小覷。他認真地看待「綠色保育」計畫,加上「輸人不輸陣」的心態,種出量多質好的菱角,獲得好口碑。

「沒用農藥比較安心,自己也敢吃。」余丁元覺得參加「綠色保育」對健康有保障,雖然收成較少,但信心不減,「下一季,我希望對有機肥的施放,稍做調整。」他未雨綢繆為下一次的栽種做好打算。

 

為來年做好準備──王貳祥農友

王貳祥農友

以前從事遊艇生意的王貳祥,三年前返鄉農耕,一聽到慈心義工邀約「綠色保育」計畫,他說:「我本來就想這樣做,只因想找合適的土地,盡量避開慣行鄰田的污染。」望著路邊以破布子樹當圍籬的田區,他一心想著,如何說服鄰田做有機,才是根本之道。

不施農藥、化肥耕種的第一年,王貳祥的收成減少,生態卻逐漸豐富了。白天,白鷺鷥悠閒地在田間飛翔、覓食;夜間,青蛙蟬鳴好不熱鬧,甚至雨傘節也來湊熱鬧,他的田區經常上演著田間盛會。

「你的菱田,浮萍怎麼那麼多?」只見水中的迷你嬌客生長在菱葉的隙縫中,原來,王貳祥沒找到適當的魚來吃浮萍,「慎選魚很重要,先要了解牠的嗜好、習性等才可以。」此外,今年的幼苗不足,導致植株間距較寬鬆,也讓浮萍有了篡奪的空間。雪上加霜的是福壽螺也來尬一角,牠悄悄地躲在菱葉下咬掉莖部,對他來說是個很大的衝擊。記取今年的經驗,他為來年的耕種做好準備。

官田地區多半採稻菱輪作,而輪作水稻時,必須經過整地、曬田等步驟,而這段時間的水生族群無處可逃,終歸命喪農田。這對熱愛自然的農友來說,無疑是個大煎熬,其實,水中族群有溯源的生活記憶,而且代代相傳。重視生態的王貳祥,開始為水族留個生態角落,下一期耕作菱角就能存活下來。很早就在自然生態領域學習的他,曾主動參加農改場的有機課程,參與「綠色保育」計劃,只是早日達成心中的理想,也是未來邁向有機栽培的起步。

 

站在天平另一端──王寶文農友

王寶文農友

農民對賴以維生的土地,有著深厚的情感,以致採用的耕作方法往往陷入兩難,想要利用有限的面積,圖謀更大的產量,只能選擇施農藥化肥一途,矛盾的是,想要留給後代子孫一片健康的土地,就不能施農藥化肥,天平的兩端如何選擇呢?

參加「綠色保育」計畫的農友,幾乎被官田人嘲笑是一群瘋子,而其中之ㄧ的農友王寶文說: 「六年前,官田有位有機栽培菱角的朋友,我也笑他是瘋子。」耕種菱角本來就盡量減用農藥的他,自嘲地說:「因為我比較懶,所以少用藥。」經過邀約加上自己想實際了解它的好處,他無畏被取笑,一心嘗試改變現況。

有些人質疑「綠色保育」真的可行嗎?其實,擔心沒收成是農友最大的隱憂,很多人都在觀望,尤其老農一下子要改變耕作方式,實在不易,所以年輕的農民率先嘗試改變。王寶文對質疑的人說:「我不是沒施肥,是施有機肥,我不灑農藥,是以有機規範的防治資材取代。」如果想進一步了解,可以到田間深入觀察。

王寶文選擇有機栽培的田區,先了解風向、環境等條件,盡量避開鄰田污染的可能性。於是,他從現有的一甲農地中,撥出偏北的兩分地來嘗試,不敢掉以輕心。就在他全心全意照顧這兩分地時,以致疏於照顧慣行的五分地全軍覆沒。

「農業是很現實的,若沒有收成就無法生活。」接下來他必須面對改變後最現實、最尖銳的問題,「2011年的秋收如何?」他一句「符合邏輯」輕鬆帶過。因為他預計收成將是慣行的一半,做好心理準備,就沒那麼失望了。天平的兩端,他已抉擇出加重健康法碼的一邊。

 

敢吃自己的菱角了──王耀文農友

王耀文農友

樂聖貝多芬曾說:「只要一走入田園,我跟我不幸的耳朵便會豁然開朗。」當農友王耀文以不施農藥化肥的方式栽培菱角之後,生態開始改變了。白鷺鷥、蒼鷺、高翹鴴、水雉飛舞菱田,蜻蜓、台北赤蛙、小昆蟲等開始繁衍生長,蟲鳴鳥叫共譜的田園交響曲,一改往常寂靜的田野。這番景象,不僅讓人的耳朵豁然開朗,也是展現生態平衡命運的開始。

王耀文說:「現在最大的改變是,敢吃自己種的菱角。」不僅種出健康的菱角,採收之後,這位硬漢更以一顆柔軟的心保留殘菱,為水雉、蜻蜓留下歇腳的地方。「我種植菱角的方式很簡單,幾乎是野生的,因為我想知道土壤還有多少肥分。」喜好大自然的王耀文,盡量以自然的方式栽種,同時評估來年施放有機肥的計畫。

秋天正逢水雉換毛之際,不似想像中的華貴豔麗,王耀文說:「我的田區較偏僻,對水雉來說比較安全。」他的田區最多曾出現30多隻水雉!也許是最自然的環境,才能吸引嬌客的光臨。

 

不曾停歇的雙手──陳錦農友

陳錦農友

「種植菱角從放水、割草、抓福壽螺的卵……都是工作。」忙碌的農友陳錦,一邊說話,一邊使用小刀撥開菱角殼摘取果肉,雙手不曾停歇,「這些都是自己做,若是請人做的話,成本太高,所以清晨五點,就要下田了。」不施農藥的耕作,工作增加了,她一肩擔起家務及農務,為改善生活品質、為大地健康而努力。

「今年嘗試不以農藥、化肥的耕作,變得很難照顧,到現在都沒有好收成。」面對不堪情景的陳錦,覺得自己還是很有勇氣,願意再接再厲。其實,挫敗中她曾一度想要放棄,直接噴灑農藥就好了,但一想到慈心基金會義工的用心,也為了代代能吃到健康的好東西,念頭一轉「再拼三年」,帶著擔心還是繼續耕種,等待成果出來。

辛勞在陳錦的臉龐留下痕跡,慈心在陳錦的心中逐步醞釀。當輪作的稻子收割後,陳錦刻意在田埂邊留下稻穗,供鳥做巢、歇息之用。收成不佳沒有打敗她,關愛生命已成功地融入她的行為當中。

 

笑看十年有機路──周輝陽農友

周輝陽農友

    早期,官田菱角種在葫蘆埤或很深的大埤,秋收時划著船兒採紅菱,不是虛構,而今的菱角都種在田裡,水深及膝,大多農友以跪姿採收菱角,周輝陽便是其一。隨著秋陽移動的光影,任意撈起植株,紅色成熟的果實呈現眼前,他滿意地撫摸微笑的菱角。

約莫十年前,他聽到某位教授針對有機栽培的演講,並參觀不同的農場,觀察出使用化肥的馬鈴薯,經過水淹容易腐爛,而採用有機肥的馬鈴薯,卻經得起考驗,從此耕種決定不用化肥。

長時採用有機肥,土地已經打下良好的基礎,幾乎為周輝陽參加「綠色保育」計畫,做好一半的準備,再加上不施農藥的耕種,應該可以順利達成。除了按照規範耕種,為了避免鄰田污染,他特地在菱田的四周圍網,盡量做好防護措施。

2011年,即使春天走得晚,夏天雨水少,秋天來得早,一期稻延近一個月才能採收,嚴重壓縮菱角的產期,秋風中,菱葉禁不起北風吹襲紛紛敗落,導致產期縮短、產量減少。諸多不利菱角生長的條件下,周輝陽的收成竟然是原來慣行的7~8成。「走過今年嘗試的階段,相信明年會更好。」為何如此自信?「有機肥我已經用十多年了。」

「有機資材比較貴,但吃得安心,現採現吃都沒關係。」疼惜土地,菱角也會給予豐碩的回報。自鐵路局退休的周輝陽,專心種植菱角,他滿意地挑選剛採收的菱角,一旁的周太太忙著裝袋,「這是要寄往板橋教書的孩子,學校的老師都喜歡我們的菱角。」與家人共享健康的喜悅,盈滿心間。

 

課餘巡田樂──陳勝揚農友

陳勝揚農友

「哥哥以有機農耕的方式栽種菱角,覺得很不錯,我想跟著他做。」就讀遠東科大一年級的陳勝揚,學的是數位媒體,假日跟著哥哥學習種植菱角、田間管理,只因從小生長在農村,務農對他來說習以為常。

以往,陳勝揚騎車經過田區,聞到一股濃濃的農藥味,讓人反感,「學習有機栽培之後,就不會聞到農藥味。」白天上課,放學之後巡田,才是他忙碌的開始。學生兼農務的他,不嫌辛苦,因為「看到人家來催貨,種出來的東西有人買,而且是家鄉的特色產品。」年輕的他,不急著做出選擇,每一步都在累積人生寶貴的經驗。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