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心大地

慈心大地單元

第13期 2012 / 01 / 01 143

「官田水雉綠色保育計畫」於2011年夏天正式展開。官田七位農民率先以不施農藥化肥的方式栽培菱角,面對重重挑戰,慈心基金會的義工陪伴農友一起努力。然而,負責該區的嘉義義工團隊初成立不久,無論是人力或是經驗皆不足,如何深入有別以往旱作的水中菱角,及溝通「綠色保育」觀念,義工們面臨諸多考驗。

面對人生地不熟的情況,嘉義產業服務主辦陳中城說:「當初緊急接獲任務,如果只求眼前近利,以金錢補助農友就可迅速解決水雉中毒問題,但這只能治標,唯有透過教育改變人心,才能根本解決問題。」所以,他想辦法打通關節與當地接軌,於是一群義工就從路邊吃菱角與農友「搏感情」,藉此認識農友與菱角產業。然而,要深入當地民風並不容易,正當愁眉苦惱之際,幸好獲得水雉生態教育園區的協助,引領義工每週一次實際走訪田區,逐漸打開溝通的橋樑。

兩地義工 共譜美樂章

有了引路人,接下來,卻面臨義工人力不足、無正式稽核員的窘境,慈心基金會副執行長蘇慕容,緊急協調輔導經驗豐富的高雄義工團隊支援。為了打造未來轉作有機的基礎,兩地義工團隊共譜合作樂章。

高雄義工團隊隨即成軍,投入20多名人力,協助培育當地義工,穩定輔導工作。高雄產業服務主辦龔文和實際瞭解當地狀況後,立即引導團隊規劃辦法,從輔導、關懷、驗證三方面進行。此時,恰逢基金會的正式稽核員馬綠芬,甫從高雄縣農產運銷科長卸任退休,更義不容辭地投入計畫,除了扮演審查、稽核的角色外,也培養當地稽核員與輔導義工團隊。

近30位義工輪流關懷7位農友,龔文和說:「重視農友的付出與努力,遇到困難想盡辦法解決。」這是關懷的基本原則。義工殷勤地走訪,有一回,農友王寶文半開玩笑地轉述母親的話:「我們只做兩分地而已,義工兩週來一次,太過關心了,我們都不用做事了。」其實,初期若有正確的概念,以後的實務操作自然順利多了。

用心關懷 搏出真感情

往返奔波的過程雖然辛苦,義工們卻以參與為榮。曾經親自投入有機耕種的義工葉福榮說:「人與人的接觸只要關心他,就從家庭、經濟、環境等各方面拉近關係。」當人感受到親切,就很容易建立關係。從老師退休的義工賴政卿說:「做有機要一群人一起做,我們不斷跟農友溝通,慢慢地變成朋友,未來轉作有機就會比較順利。」他看到未來的希望。義工張國臣看得長遠,未到田地前,總是先與一同前往的義工溝通一番,他說:「傳達正確的概念給農友,讓他們瞭解綠色保育並不等於有機栽培。」避免連帶誤導消費者。

「綠色保育」與有機耕作的稽核標準不同,義工團隊仍用最大的誠信推動計畫,耕作方式依舊比照有機規格。由於稽核員是消費者和管理者的眼睛,義工馬綠芬學習拿捏鐵面無私和慈悲關愛的界線。「先建立信心、避免挫折感、以輔導與關懷方式協助改進問題,不急於開單處置。」這份用心,讓農友願意配合耕作,積極改善問題。

萬物有情 希望在人間

「有天早晨,水雉、埃及聖鹮等生物在農友王耀文的田中飛翔。」義工看到生態的希望,內心無比歡喜。就在義工綿密的關懷中,生態改變了,農友漸漸對大地萬物有了感情、當地農會認可「綠色保育」計畫,重視菱角產業的發展並提供相關協助、水雉生態教育園區人員,從保護水雉的角度,漸漸開始關懷人。「一群人可以影響一群人」團隊中的每一人都扮演重要的角色,雖然從綠色保育到符合有機栽培標準,尚有一段距離,就在並肩合作義工們的努力下,菱田躍然著無限希望。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