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心大地

慈心大地單元

特刊-有機米 2008 / 07 / 01 94

2008年5月,美國科學家表示:北極區冰層受到全球暖化影響,今年9月可能完全融化,

屆時北極熊將無立足之地!全球環境問題愈來愈嚴重,天災人禍不斷發生,恐怕不僅是北極熊無棲身之所,人類的前途也堪憂,如何減緩地球的傷害,你我都有責任。其實,有一件事大家都可以做得到,而且只是舉手之勞,那就是──多吃米飯!

水稻田本身就是一種溼地生態,具有調節溫度、排洪蓄水等諸多功能。但是,隨著飲食西化,稻米消費量驟減,穀賤傷農,稻田紛紛轉作、休耕或改為建地……水稻田是台灣的寶,所以多吃米飯,小動作、大善行,今天不做,明天一定會後悔。

水稻田  環境保護大功臣

水稻田具有調節氣溫的功能,根據衛星影像分析顯示,水田溫度較都會區約低7℃,休耕水田蓄水時的冷房效果最佳,每公頃約可抵2,600台家用冷氣之功效。到了冬天,休耕水田蓄水時,每公頃土地所釋出之可感熱流功率,相當於5,000台電暖爐之功效,具有保暖效果。

水田對於二氧化碳減量很有幫助,有一項實驗證知,台北關渡平原每公頃的水田,每日平均可吸收二氧化碳700公斤,相當於3,200輛2,000㏄中型房車在市區行駛一公里所排放的二氧化碳量。

水稻田四周築有田埂,每公頃稻田貯水量最高可達2,500立方公尺,曬田或排水乾旱期,雨水可以迅速滲漏地下層。1970年代,台灣最高稻作面積近80萬公頃,地下層所貯的水量,扣除蒸發散量,年滲透量所得約108億立方公尺,相當於18.6個曾文水庫有效容量。可惜的是,台灣稻田面積大量減少,2004年時只剩24萬公頃,年滲透量所得約23.7億立方公尺,減少率達70%,造成地下水位普遍下降。近20年來,由於水層下降及消失,已引起各地區不同程度的地層下陷,嚴重者已被海水終年淹浸,有的則在豪大雨過後飽嘗淹水之苦。

多吃飯  頭好壯壯有氣力

自從經濟起飛之後,國人的消費習慣改變,稻米消費量持續下滑,根據資料顯示,1955年每人每年白米消費量為134.2公斤,到了2004年減為48.6公斤。

過去一般人的用餐習慣是「吃飯配菜」,近來演變成「吃菜配飯」。很多人菜、肉、水果吃得多,卻又怕過剩的營養累積為脂肪,所以就少吃米飯以減少卡路里的攝取。農試所專門研究稻米的賴明信博士指出:「米澱粉的利用率最高,食用後迅速轉為葡萄糖,人體可直接利用,不會增加體重;如果食用糙米或胚芽米,膳食纖維、礦物質和維他命的含量更佳。」所以一般人以為「吃飯會胖」,實在是太冤枉稻米!

其實,稻米是世界最重要的糧食,有半數以上的人口仰賴米食,吃了米飯更有活力,所以力「氣」、「精」力,都跟「米」有關。根據很多專家學者的研究,糙米有豐富的礦物質,其中的鋅、銅、錳均可促進鈣的吸收,有助於骨質密度,防止骨質疏鬆。鋅是生殖機能、性賀爾蒙、酵素及維他命活化的促進劑,它在生殖有關的器官中的含量約為其他部位的10倍,而稻米的含鋅量約為麥類的3倍,因此,以米飯為主食的地區,人口繁殖率比以麥類為主食者高。

有機田  生機盎然米飄香

我們不僅要讓水稻田永續耕作,且呼籲推動有機耕作,因為有機水稻田對於維持生態平衡貢獻良多。有機農耕不用化肥、農藥,土壤不會受污染,而且很多生物可以在田裡棲息、繁衍。舉例來說,自從慈心基金會和有機米產銷班接觸後,慈心義工帶給農友很多理念──有機即生機,不但要照顧到人的健康,更要照顧到周邊的生物,萬物都是息息相關;農友不知不覺心靈成長了,現在他們的田裡處處充滿生機。

慈心義工津津樂道的一個案例是,某個產銷班班長通知班員,要把田裡的水放掉,適時的曬田,水稻根系才會健康。農夫照著班長的交代放水,放完水,站在田埂上,發現田裡的凹漥裡有很多蝌蚪在蠕動,而白鷺鷥正在附近盤旋。農夫心想:「這些蝌蚪才長出兩隻腳,過幾天四隻腳長齊了,才能跳出去另尋庇護所,如果現在把水放乾,牠們即使沒被曬死,也會被鷺鷥吞食。」想到每個生命都希望快樂的活下去,農夫心生不忍,馬上再把水灌進田裡,看著蝌蚪自在地游開找蔭處躲避,農夫才放心地離去。

有機米產銷班之中最經典的事蹟,就是「反包圍」──花蓮某個產銷班曾經申請慈心有機驗證,卻被打了回票。其中「圍籬」是審核不過的原因之一,只要區塊不完整,便有鄰田噴農藥導致污染的問題,除非做好圍籬工作,然而隔離鄰田並不好做,既麻煩又花錢。這個產銷班的班長鍥而不捨,說服慣行耕作的鄰田農友加入有機行列,鄰田農友又拉他的鄰田農友加入,如此農友一位拉一位,有機稻田也一塊又一塊地往外拓展,一直拓展到山腳下,以山為自然屏障,當然是最佳的隔離。結果夾在有機田中間或外圍的慣行農地,在「反包圍」的攻勢下,紛紛「棄暗投明」,此地終於展露生機!

慈心基金會多年來推動有機農業,已得到非常大的迴響,很多人深知有機水田對生態環境的重要性,也心疼默默耕耘的有機農夫,紛紛想辦法促銷有機米。就像米果、米餅、米饅頭、米麵包……背後的用心無非是對我們生於斯、長於斯的這塊土地生起一份保護的使命感。多吃米飯,也支持米類相關製品,舉手做善事,綠色農田永長青!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