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心大地

慈心大地單元

特刊-有機茶 2008 / 07 / 01 852

其實,有機茶農除了種茶、採茶以外,他們還要製茶。因為農地取得有機驗證後,種茶過程不能用農藥、化肥,栽種階段非常辛勞,而且還有呵護大地、善待萬物的心靈層面。如果不是自己動手製茶,而像一般茶農,將茶菁送到製茶廠代工,如何避免製茶過程不受污染?為了堅守誠信,茶農採完茶後就投入「沒日沒夜」的製茶階段。種茶、製茶,的確辛苦,還有一個階段更苦,那就是──銷路問題!好東西種得出來、也做得出來,卻賣不出去,英雄無用武之地,那才真叫茶農欲哭無淚。支持有機農業永續經營,請您多喝有機茶,那是一杯「關心健康、關愛大地、關懷生命」的慈悲茶!

每位農友所產的茶葉,雖然都有其不同的風味,不變的是,他們那顆熱愛生命、尊重天地的心,讓我們一起看看「摘鮮焙芳」的那雙手,如何耕耘這片錦繡大地。除了以下介紹的茶農,有機茶的生產尚有台灣農林公司南投分公司、台灣農林公司北區分公司、行政院農委會茶業改良場台東分場、廣易茶園、大地義工有機茶園、瑞香有機農園等多家茶園,若有因緣,爾後將陸續介紹。

生泉有機茶園──王有里

在台北縣坪林山區的一隅,有機茶農王有里為了代代傳茶香,經營「生泉有機茶園」甘於淡泊,雖沒賺大錢,但他正在做一件偉大的事。

為什麼能守著茶園,遠離塵囂?王有里笑著說:「祖先留下這塊地給我,我也要把它乾乾淨淨地留給下一代。地,絕不能毀在我的手裡。」除了這份使命感,因小弟的農藥中毒、喪命,更下定決心拒絕農藥。剛開始不知如何做,就請教專家,除了面臨技術困難、經濟壓力外,身心備受煎熬!有機耕作就是苦熬啊!現在總算進步了,多虧太太完全的支持。

長期投入有機耕作,經過大地震及多次颱風的摧折,有機茶園都能安然度過,多年來所流下的血汗為坪林留下一片沃土,也為台灣有機茶葉耘出一畦生機。

 

造橋農場──張紹鑒

張紹鑒在鐵路局上班,不必靠園子裡的收成養家,也因此,更有本錢關顧園裡的生命。

1995年張紹鑒聽到慈心理念,他回家馬上將茶園全面轉作有機,十二年來,他和太太從開始採取防治措施,漸漸地,在進行農作之前,一定提醒蟲蟻速速迴避,到現在他們覺得農場真正的價值在於提供萬物自在的棲息地,栽培方式接近自然農法。

張紹鑒的父親當年是全省第一個得獎的茶農,父親把製茶技術傳給了他。製茶過程必須經過十幾道手續,而其中的揉捏、烘乾、捏團三個步驟還必須重複十幾回,這都是他利用工作之餘,與太太兩人合作完成,而且為了保留最原始的香味,採茶時節,他們常常整夜不眠,趕工完成。張紹鑒烏龍茶所以供不應求,用心在此。

 

恆誠農場──張恆誠

「恆誠農場」的張恆誠和太太林桂春,從事有機茶葉的耕種,前幾年可真是艱辛無比,太太甚至氣得想和他離婚。

張恆誠原本想當中醫師,後來對有機農耕產生濃厚的興趣;況且研習中醫,開宗明義就點出「上醫」應做的是預防工作,現今這麼多疾病,是因為田園出了問題,因此他發願要做大地的醫生。

但有機耕種談何容易,沒噴農藥,沒用化肥,茶葉被蟲吃得精光,還得了侏儒病,附近農民都投以異色眼光,沒人願意幫他們採茶,甚至還笑說:「你的茶那麼醜,我怎麼找得到茶工?」

張恆誠真心對待土地,從理念到實際執行遇到許多困難,他都一一想辦法解決。他全心全力的投注在有機耕耘,做自己喜歡又有意義的事,覺得比擁有億萬財富還值得歡喜。

 

福得茶圃──陳光博

1985年,陳光博夫婦從台北搬進沒電沒水的南投霧社山區,成為種茶人家。初期,他們夫妻倆常常為了是否噴除草劑而吵架,直到一位土壤學博士告訴他們有機的概念,從此他們的生命轉彎了。
1997年,茶園正式轉型成功,配合當地高山多霧,日照溫和,加上肥培管理得當,他們的茶味甘香,曾有一位老太太打電話來:「好久沒有喝到這樣古早的味道!」陳光博回答:「我只是老實除草,蟲吃剩的才收!」

還有一位茶友的小孩三歲大,對農藥殘留特別敏感,每次喝陳家的茶就會特別要求再喝,屢試不爽。

顧客為了確認有機,大都會親自來走一走,彼此也成了好朋友。陳光博就這樣「以茶會友」,民宿「返璞居」也是因這樣的需求而經營起來的。

 

寶樹自然茶園──謝賢鴻

謝賢鴻世居名間鄉種茶,他自己堅持一年只採收兩次茶,因為這樣照顧,他的茶株高及胸部,草長過膝,在他的園中走一趟,褲管會濕掉半截,足見草生栽培涵養水分的功效。

謝賢鴻二十幾歲接手茶園後,就加入中華有機驗證數年,三年前轉而申請慈心驗證。因應慈心驗證「有機完整性」的要求,他從善如流,停止多年的茶葉代工,以免機具、產品被慣行污染。

現今,很多親戚已不再種茶;謝賢鴻不忍祖先留下來的地荒在那兒,寧願租下來做得粗放一點,不願任其荒廢,所以三年下來,他申請驗證的地從一甲多增加到六甲多。他告訴驗證員說:「這塊地在家道中落時賣出去,現在能租回來種有機,看它恢復生機,高興得筆墨難以形容啊!」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