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心大地

慈心大地單元

第24期 2014 / 10 / 01 211

magazine07024

盛夏,隨著微風吹拂,桃園慈心農場中的稻田,泛起了一波波金黃色的稻浪。2014年,在上蒼的庇佑下,水稻成長的情況相當良好,想必又是一個豐收的榮景。兩年前,這片田區開滿了蓮花,在夏日的午後,飄散著一縷清香。因為秉持著慈心的理念,田間依照有機的模式操作。因此,這片蓮花田也成了紅冠水雞、鷺鷥、翠鳥覓食嬉戲的優游天堂。

然而,蓮花的地下走莖到處猛竄,在缺乏人力之下,管理就更顯得困難。因此,在幾番商討之下,慈心義工們決定把這片田區定義為「生態作物區」,打算將其一分為二,一塊以水稻跟蔬菜輪作的方式種植,來抑制蓮花走莖的問題;另一塊種植筊白筍及菱角等水生作物。

為了讓更多生命分享這塊田區,義工將田區的中央騰出一個停「雞」坪,好讓紅冠水雞放心大膽滑行。然後在停雞坪的周圍種上挺水型的水生作物—筊白筍,提供水鳥們隱蔽的空間。在筊白筍的外圍種上菱角、睡蓮等等的浮葉型的水生作物,讓水鳥可以在上面行走、覓食。

2014年水稻收割時,田間出現保護色良好的田鷸,不足為奇,後來義工覺得有異,拿了野鳥圖鑑仔細比對之後,發現是二級保育類的彩鷸!農場義工們評估:「要保護動物,更要保護棲地。」由於牠的出現,更加強了對於四生(生命、生活、生產、生態)理念的堅持。

這畝收割後的稻田,本來打算用來種植蔬菜,但由於彩鷸家族的出現,義工決定不翻耕,繼續讓田區進水,讓水稻再生,給彩鷸一個安全覓食的空間。農場以彩鷸作為保育標的,申請綠色保育,致力保護彩鷸的棲地,同時讓來到這裡的候鳥,都能得到更好的庇護。

生態作物區成了許多生命的快樂天堂,但減產所帶來的經濟衝擊必須正視。這也讓義工們更加用心思考農場的整體操作方式。靠著觀察,一群人扭轉一塊租金較高的農地,讓農地除了可以養活自己之外,還可以有盈餘來養活更多的生命。

經過長期的觀察,義工組長孫仁益覺得:「農人不是勞動者,而是有智慧的人。」因為農友必須善於觀察環境,才能抉擇出最適宜的栽種與管理,同時靠著一群人共同的信念與努力,創造出經濟與保育雙贏的景象。義工們體會到,樂活不是一個輕鬆休閒的名詞,而是一個讓我們活在當下,一個自他快樂的生命觀。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