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心大地

慈心大地單元

第24期 2014 / 10 / 01 169

有機農業在上個月登上報紙頭版頭條,主題是企業家對有機的警告,擔心它會成為下一個食安風暴。很快的,許多有識之士紛紛為警告的內容作回應或澄清,農委會更承諾在半年內檢討有機等於零農藥殘留的要求。在推廣有機農業時,我們經常被問到以下問題或看法:

•台灣空氣污染嚴重,怎麼能作有機呢? 國外才有可能!

•土地面積小,鄰田風險高,有機不可能?

•我買的這包有機菜,有沒有通過農殘檢驗?

•有機太氾濫到處買得到,所以多是假的?

•無毒或自然農法比有機好?

•小農才是有機,財團都是為了商機!

•蔬果安全用藥最終檢驗合格就好,何必要求有機?

種種對於有機的疑問不勝枚舉,而這些問題常常也是發問者的結論,背後其實是否定有機的心態。種種似是而非的問題讓我們覺得確實還有很大的推廣空間,必須釐清一些觀念,才能有助於有機正向發展,因篇幅限制,這些問題我們將在基金會網站裡逐一為大家解答。

在官田有很多農友為保護水雉,堅持不使用農藥化肥

高合格率!低信任度?—以放大鏡檢視農產資優生

其實國內合格有機的檢驗要求,已經高過許多先進國家。例如美國同意在公告殘留標準的5%以內,有機農產品仍屬合格,原因是環境中有無法避免的污染,澳洲合格標準更高達10%以內,反觀國內要求不得檢出,據此執行的檢驗結果,國內在這一兩年檢出不合格比例大約1-2%,比之許多先進國家的合格率毫不遜色。但仍常常可見各媒體訊息反映對有機的疑慮,多數民眾也表達不相信有真的有機,原因雖然很多,但從產品合格率高,消費者反而信任度低的情形來看,顯示有機產業存在嚴重的正確與錯誤資訊不對稱現象!這次事件背後顯示,國內有機面積即使占比不到可耕地的1%,在社會關注的權重是和主流農業相同的,顯然消費者普遍肯定有機的意義與價值,卻又擔心成為假有機的受害者。如果能積極了解有機價值所在並針對問題加以改善,或許有機面積占比5-10%都是指日可待的!

認清現況  一起為在地永續努力

台灣在2007年立法通過,並於2009年實施,國內有機產品生產秩序似乎逐漸上軌道,這些年來在中央與地方農政機關、認驗證機構、各推廣單位及農民的努力下,確實有些發展,但也因為台灣農業環境條件差加上有機驗證的諸多限制,例如有心想種的人,卻土地取得困難;夏季氣候高溫多雨及颱風讓生產風險高,尤其以長期果樹難度最高;有機農產品通路市場尚未活絡,農民不敢貿然投入;雜糧產業環境缺乏、成本過高…,再加上消費者的信心不足,讓國內對有機的期待高卻發展不易。

我們認為,有機農業發展的用意除了提供安全農產品外,對環境更是有積極的貢獻,例如水源保護、生態保育、空氣品質等,基本精神更是尊重生命、強調公平與環境永續,在此精神下提供安全合理的糧食供應體系,並且以國內生產及消費為主。因此國內應以發展友善環境及產業的農業產銷型態及在地消費環境為主軸,讓更多想種有機的人無障礙投入,種的人確保工作安全不受毒害,吃的人也安心、健康,同時農田及週邊環境如果能積極減少化學農藥及肥料的使用,生態與環境得到保護,資源循環有效率再利用,重新建立一個屬於台灣真正的永續農業的新模式,而不是全然以國際慣用的認驗證制度、有機標準等來套用在以廣大小農戶為主的台灣農業生產體系。

水雉

綠色希望工程  在台灣

追隨有機以自然友善對待土地耕作模式的「綠色保育計畫」,其標章以人與動物的足跡同時出現田中,代表生命力與豐收的意象,事實上也勾畫出多年來推廣有機的願景,差異在於綠色保育是為保護田中嬌客--保育類動物,而以有機方式耕作,但因緊鄰非有機田,無法通過驗證,但其背後的精神一致,都不是追求人類短期經濟利益而犧牲健康、環境與其他生命的權益,所以,像南投農友陳新豪,為了即將滅絕的台灣白魚而費心地開闢白魚的別墅--生態池;或是雲林的陳俊男,為稀有的諸羅樹蛙設計秘密基地;台東的林志忠、黃惠美夫妻留下三排近千顆鳳梨的田區給優雅的環頸雉;還有任由李子園荒蕪慷慨分享大地「有機食物」給繽紛八色鳥的許瑞明,他們代表台灣各個角落為台灣生態環境與健康耕耘的實踐者,若我們在專注一包菜是否檢驗合格的同時,也能欣賞背後一群用生命投入愛環境、護健康的有機勇士,打破人與人之間不信任、嚴苛要求的心態,相信台灣將會成為一座生機盎然、健康和樂的有機島。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