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心大地

慈心大地單元

第4期 2016 / 07 / 14 149

新修訂有機驗證基準的觀察與建議

即便國內有機概念日益深植,有機也正式立法,消費市場漸漸擴大,觀察整體消費面中,國內有機產品種類及數量並未大幅增加,顯然生產面不如想像順利;也有人擔心政府宣示將於民國101年有機生產面積要達5,000公頃,如果行銷結構不建全,可能引發滯銷的另一種問題。當然這是需要未雨綢繆的,不過國內有機產品生產的偏向,多集中在水稻,水果較少,而雜糧類產品幾乎仰賴進口,就糧食自給的觀點,也該想想怎麼在本地推動生產。

其實國內土地及勞力成本高,農民收入偏低,農業本來就不易發展,即使目前如火如荼辦理有機農業職訓、體驗營等,投入生產事業者如鳳毛麟角,因為一旦農民轉作有機,除草、施肥等人工生產成本更增加,加上台灣夏季天災頻繁,有機種植下,病蟲害風險更高,大大限制了某些作物種植有機的可能,整體來說,有機獲利少,種植更顯困難,但基於有機農業具有健康、安全、減少污染等積極意義,即使有機困難重重,政府仍該大力補助有機農業生產者。

樂見的是農委會在2009年7月7日修正了「有機農產品及有機農產加工品驗證管理辦法」部分條文,這個法規某些修改內容,是一些生產者期盼已久,希望解套的規定。以生產環境背景的灌溉水與土壤問題為例,灌溉水的導電度規定取消了,某些農場不再因為電導度偏高,而不得入有機生產之門,土壤中鋅的累積超過標準後,面臨被取消驗證的問題……都因為這次法規修訂後,得以解決。

台灣位於亞熱帶溼熱氣候與夏季颱風頻繁的地區,過去本會曾建議應積極檢討適用基準,勿直接引用國外最嚴格的有機標準,以利台灣有機產業發展。IFOAM主張有機農業同時關注經濟、社會與生態三種面向,唯有兼顧三種面向,才可能永續發展,許多人認為,「有機」就是只可採用純天然物質,應摒棄化學物質的使用,但實際上,並非任何天然物質對生態或食品安全絕對無害,例如苦茶粕可以殺死福壽螺,但也對蚯蚓、泥鰍等生物有害;天然磷礦石常常夾帶過量重金屬鎘;毒魚藤對水域魚類傷害極大,因此美國國家有機計劃(NOP)就規定投入資材凡是化學合成物質禁用,但列舉物質除外;凡是天然物質可用,列舉除外,這些物質都以科學證據評估適用與否,任何人可以在農業部(USDA)網站表達意見,國家有機標準委員會定期討論及修訂。

經過多年的爭取,這次國內有機生產基準修改後,終於在資材使用上有較放寬規定。在養份資材方面,當生產者提出缺乏微量元素的檢驗證明,及使用計畫,只要驗證機構審查認可,就可以使用了,這對於許多原本缺乏某些元素的土壤,是一大利基。台灣許多土壤原本就缺乏鋅、硼、鐵等,當土壤少了這些微量元素時,作物生長受阻,植物體出現病徵,更甚者影響產量及品質。一般有機肥的微量元素含量甚低,在短期並不易補充的,比較迅速的改善方法,還是外加化學合成的硫酸鋅、氧化鋅、硼砂、硼酸及EDTA-鐵等,不過植物缺乏營養元素的可能原因很多,例如當土壤過酸或過鹼時,許多微量元素的有效性降低,這時調整pH可能就解決了,因此,最好還是尋求土壤肥力專家協助診斷,及建議合適方法,以免急病亂投醫。

在植物保護部份,特別是過去植物病害可以防治的資材少,效果也不佳,這次將放線菌、枯草桿菌等列入可用;波爾多液、礦物油、亞磷酸等列入限制性使用,這些防治資材與技術在國內外已經累積一些成果,預期可以幫助解決一部分生產問題。

在此,要提醒的是,這些開放的資材並不代表對環境、生物與食品安全無害,在不節制使用時,放線菌會不會造成抗生素污染問題;波爾多液含有銅,累積大量後會超過限值;亞磷酸原本為誘導植物抗病,過度使用反成為磷的累積,這些問題生產者都應該注意,不應過度依賴這些資材,NOP規定,某些防治資材應該在耕作方法、輪作、促進肥力、清園、天敵生物、機械、物理防治等方法後,才考慮使用,這樣就不致於只追求經濟,不管生態與環境,最終偏失了有機基本精神。其實即便目前有機資生產資材的使用比以前更開放,但仍有許多生產者並不熱衷使用這些資材,他們還是傾向以適時種植、選用抗病蟲品種、徹底清園及良好管理等進行有機農耕。

國外許多大學已成立「有機農業」系所,許多研究機構也進行相關研究,及發表各類報告,其中不乏有機生產技術的研發、輪作體系、資材效果、資材對環境影響、資材的毒理等資料,相較國內有機農業方面研究仍少,這方面,國內除了可以蒐集相關文獻並翻譯,給學界更多研究基礎外,也可介紹給生產者認識,另外應積極與產業合作,進行種種試驗研發,例如常見蔬果有機生產比較試驗、短期蔬菜輪作之建立(因國內設施多連續種植小葉菜,長期仍有鹽分累積問題)、各種防治資材研發、及常見蔬果品種抗性篩選與育種等,以上僅是簡單列舉,實際可深入產業觀察,了解產業需求,做更有利於有機生產的相關研究,相信可以幫助生產者,提供更多有效的有機種植途徑。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