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心大地

慈心大地單元

第5期 2010 / 01 / 01 163

徜徉在這怡然自得、生態豐富的環境中,也需居安思危。殊不知,全球性的能源危機、糧食危機等已悄悄地發出警訊,未來,水資源也是重大的課題。慈心有機農業推廣中心位處嚴重的缺水地區,當初要開發這塊土地時,「水從哪裡來?」正是最大的考量點!

共享一方潔淨水

2009年,農推中心積極規劃了整體工程,於5月開始規劃第一期水資源工程,7月開始動工,計畫要完成水電配置、地下排水、灌溉管線等工程,並且大區塊劃定了:住宿區域、餐廳、活動中心、共學木屋、有機堆肥示範區、露營區、若干生態蓄水池等.

負責整個工程計畫的陳明泉表示,透過生態工法的操作,希望落實慈心有機農場,雖然在拉近理念與操作的過程中,會有許多問題要克服,可能成功、可能失敗、可能要補足,藉著一群人的力量一邊做、一邊修改,大家一起來感受、親身體驗後,再逐步修正,希望達到慈心農場的理想。

由於台灣的溪流幾是荒溪型-若有雨,水勢磅礡;若沒雨,乾涸見石,水來得快去得也快,留不住寶貴的水資源。然而灌溉、民生皆須大量用水,水用完後就變成污水,再由渠道排放出去。如此,水資源輕易就浪費掉了。所以第一期的工程中,首重水資源蓄留再利用,水為大地之母,利用大面積水體發展水生農作,一方面也建構起豐富生態體系,陸續飛來的保育水鳥令人歡喜振奮。

農推中心除了義工住宿以外,未來還要接一批批親近大自然的訪客,所以汙水處理便顯得很重要。因此為達到水資源循環利用的目標,設置了生態汙水處理池,把全區的雨水、生活用水、汙水,全部集中後,排向汙水處理池,然後,經過水生植物分解處理後,成為乾淨可以再利用的水。這些水不僅乾淨,而且含有豐富的養分,適用於農耕灌溉。

從汙水變成乾淨可再利用的水,約需一周的時間。(其間透由初沉池、曝氣槽、礫間淨水槽、水生植物池層層分解過濾。)生態汙水處理池,規劃有六個小池子,各自展現常見、不易有機生產的水生作物-如茭白筍、菱角、芡實、睡蓮、水芋等,一來記錄生長,二來實做,以發揮教育實驗農場的功能。

「肥水不落外人田」的水循環,既珍惜水資源,又能對整個大環境友善(相較一般汙水進入水溝、排到外海汙染生態),可謂一舉數得。

田園野趣不是夢

因為有水,復育了生態,第二期規劃則屬生活融入自然,預計從2010年6月開始進行,將復育台灣百合、原生花木等,並推出自然餐廳、咖啡館、生活大街、農民市集、戶外電影院……

「四年前,我剛到的時候,比我高的樹才幾棵。」陳明泉遙想慨嘆,但旋即歡喜的說:「現在這邊生態日趨完整、太棒了!」一群人費心勞力的開墾出「布施田」、「慈心溝」,一心想要潤澤萬物。瞧瞧飛來的群鳥,諸羅樹蛙、台灣窗螢、越來越多的眾生比人類更能感受有機的環境及這群人的慈心。有人問:「你們失去什麼嗎?」沒有,甚至得到很多!「磁場改變了!磁場雖然看不到,但感受得到。」只要你用心感受…

陽光下,藍天綠蔭的農推中心,一群人同心協力維護水資源,同時也覓得生命的活泉!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