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杯清淨的茶、一盤潔淨的蔬果與維護水源,息息相關。山林是水的源頭,有機農業就是從源頭開始,不只是不用農藥、化肥、除草劑而已,也給大家身體健康,根本是「正本清源」,淨化人心,真的愛這一塊生長的土地,與大地共存共榮。
本期特別介紹慈心基金會在北、中、南推動的三個計畫:坪林有機茶園輔導與推廣、福壽山減農藥蘋果認養、阿里山原住民轉做有機,統稱「淨源計畫」。如果,更多人加入有機行列,除了大地受傷指數大大降低,人們的健康也得到受益。有機耕種一舉數得,何樂而不為?
飲水思源 喝茶護水庫──坪林有機茶園輔導與推廣
台北縣坪林鄉位在翡翠水庫集水區,有世外桃源般的自然美景。集水區內的土地利用多為林地,其餘的多是耕地。其中,茶園占耕地面積的一半左右,由此可見茶葉的耕種方式與水庫水質的關係相當密切。坪林產茶的歷史悠久,是台灣的老茶區。主要生產包種茶,它的香氣清揚、帶有花香,湯色呈亮麗的綠黃色,是世界上少有香氣的茶類。
但是自從發明農藥及化肥後,農民們使用的農藥、化肥讓土壤退化,以往的好茶逐漸消失。這些化學品流入水庫,更影響到水質及附近生態,殺草劑讓土壤裸露,表土容易隨著雨水流到水庫,縮短水庫壽命。在坪林現有茶園面積中,有機耕作所占的比例愈大,水庫源頭的水質維護就愈有保障。
共享潔淨翡翠水
2009年初,慈心基金會在坪林推動有機茶輔導計畫,生產出不用化肥、不灑農藥的茶。潔淨的水源,不僅讓飲用此水的大台北居民健康有保障,更保育了水源區內眾多珍貴的動物,諸如皮膚對農藥化肥敏感、可作為環境生態指標的翡翠樹蛙,以及翱翔飛舞於茶園上的台灣藍鵲,還有坪林鄉「鄉寶」苦花魚,都是需要我們一同保護的大自然嬌客。
期盼大家飲水思源,以行動潔淨水源、保護水庫。計畫推廣至今,已有十多位農友,加入合作行列。為了避免轉作有機的茶,在製茶階段與慣行茶葉交叉汙染,慈心基金會在坪林當地成立了專用製茶廠,茶農只要安心種茶,基金會將以合宜的價錢收購與製茶。
蒙多人協助,2009年4月,首批完全遵照有機栽培,並通過農藥殘留檢驗、總重量達1700斤的轉型期茶葉,製成名為「淨源茶」的包種茶、烏龍茶、佳葉龍茶。
注入茶鄉新生命
坪林農友轉作初期,經驗與信心還不夠。2009年12月,基金會邀請坪林茶農前往南投名間鄉,向種植有機茶已有七、八年經驗的茶農謝賢鴻、余金炘取經,交流技術與理念上的經驗,以期解開種種困惑,不僅使坪林農友有信心走下去,更為淨源茶的未來開展出一番新格局。
坪林農友王緒潭提出茶園中佈滿椿象、不知如何是好的苦惱,謝賢鴻反倒稱讚說:「這表示你的茶園很健康喔!一般養不好的茶樹,椿象是待不住的。」正因為有機茶園每年生態變化都不一樣,所以會出現的病蟲害也不同,所以時時都要面對新的挑戰。
話語幽默風趣的余金炘強調:「轉作有機,一開始失敗是正常的,一下子成功,沒有面對變化的經驗,路就困死了!」他指著自家茶園中高及胸口的茶樹說:「在我看來,所有農作物轉作有機最快的就是茶葉。而且在防治病蟲害的過程中,茶樹會慢慢轉變體質,等茶樹大到一定程度,蟲也不愛吃了,這塊茶園就成功了。」
蒙有經驗的人協助,坪林茶農分享此行見聞。陳陸合說:「坪林發展有機的環境很好,加上位處翡翠水庫集水區,我們要早點做出不輸名間的有機茶!」王緒潭也說:「真的越來越有信心了!」
有機茶農之間的參訪、交流,讓淨源茶逐步由理想成為得以向前邁開一大步,不僅凝聚心力,也擴大了有機栽培領域中自利利他的胸襟與氣度。
還我山川青翠──福壽山減農藥蘋果認養
福壽山農場與武陵農場、清境農場合稱台灣三大高山農場,位於合歡山與雪山群峰間,海拔高1800公尺至2580公尺,群山環抱,雲霧變化萬千,除了獨特的高山景觀,由農場制高點遠瞰全景,美不勝收。
然而,從台北出發經蘭陽溪縱谷到台中縣,一路觸目所及的是,高山農業與河谷、山坡爭地;為搶種好吃、經濟效益高的高冷蔬菜,寸草不生的砂礫地,只要灑上化肥或雞屎,便能種出碩大的高麗菜,休管臭氣熏天、蒼蠅滿天;濫墾、掏空後的山崩、土石流,非但青山不復見,山川大地早已傷痕累累!
更憂心的是,如果連下一周的雨,山坡果樹就會遭遇病蟲害問題,農友便須大量噴灑農藥,這對他們的身體健康極其不利,對下游的水質也有很大的影響。自高山俯瞰,因優養化而變深綠的河水凝滯著,而這些遭汙染的河水流進德基水庫後,又成了中部地區居民的飲用水……
生態危機盼轉機
期待山林得到更好的保護,慈心基金會於2009年4月初起在德基水庫的源頭──福壽山農場,推動減農藥蘋果認養計畫。如果能讓農場從漸次減農藥的方式,乃至到有機栽種,而成功的話,即能達到示範、帶動作用,不但產業可繼續維持其經濟效益,高山的環境、水資源、空氣也能逐步得到改善。
因此,慈心基金會特別跟他們洽談是否能以減農藥方式栽培,然而,蘋果樹要從慣行轉作有機並不容易,蘋果樹最主要的兩大病害──黑星病及斑點性落葉病,這些都得從「清園」開始,因此無法一下子大規模轉作有機。於是,福壽山農場先在佔地八十四公頃、一萬三千株的蘋果樹中,釋出四分地、約六百株,以減農藥方式栽種蘋果,在七月底至十一月初採收階段,不再使用化肥、除草劑,最後三次施藥(八月底前)也都以有機資材來防治病蟲害。這一切的努力,是未來邁向有機栽種的起步。
知性之旅見希望
深秋楓紅,到了蘋果收成的季節。慈心義工團隊規劃了共十個梯次,約六百人參加,動員八十人次義工的採果知性之旅。許多參加採果的朋友,欣喜自己「做對環境有意義的事!」也希望大家盡自己微薄的力量來認養減農藥蘋果;義工孫美麗、陳圓平母子檔歡喜能為地球環保盡一分心力,陳圓平說:「這是一個很特殊的善行,可以利益那麼多人,內心無比歡喜,很感恩日常老法師,讓我們有造善淨之業的機會。」
一位自詡「知識分子」、完全不相信台灣可以做有機的朋友表示,藉由參與採果活動後,願意把所看到的告訴親友,期勉用全新的態度認識有機,並進而認識基金會。
因作業關係,義工林宗蒓曾一個人在福壽山上待了十九天,孤獨不時襲上心頭。最後讓她安住的是:「把我安排在這裡,就是希望透過我,讓福壽山農場所有工作人員認識基金會、認識日常老和尚想要利益眾生的心、光復大地的宏願!」
採果知性之旅,在福壽山的蘋果樹下聽見有機的聲音,這的確不是普通的蘋果,而是以減農藥、友善環境生靈的蘋果,也是未來光復大地的印記!
阿里山有藍天──阿里山原住民轉做有機
每當颱風過後,阿里山公路又斷腸時,總是喟嘆如此好山好水,終也難抵現代科技的衝撞而受傷。2009年八八水患過後,阿里山又是一片瘡痍,原本翠綠的山表,被滑落的土石撕裂出一條條、一片片怵目驚心的裸露土表;阿里山公路也被下滑的土石流蹂躪成柔腸寸斷。
在嘉義推動阿里山鄒族農友有機耕作的「瑪納有機文化生活促進會」執行長陳雅楨,在阿里山鄉「樂野村」積極輔導鄒族原住民,並組織有機耕作產銷班,農場以「瑪納有機園區」為名。鄒族朋友在阿里山上的努力,不僅希望這塊高山土地,永保長青,也讓流到曾文水庫,供應嘉南地區居民用水的水源日益清淨。
然而,農產品銷路往往是一瓶頸,陳雅楨執行長也希求慈心基金會的協助,並邀請基金會為他們輔導驗證。基金會本著誠信、互助、感恩的情懷,一面幫忙消化盛產的農產品,一面發動義工幫忙除草、採收,同時為農友規劃了一系列有機農業課程,為農友建立生態永續與社會責任的完整觀念。
樂在學習不為苦
慣行農法在鄒族部落已施行多年,有些老農民開始呈現出農藥和化肥使用者的病徵。農友莊新富說:「我用農藥耕作已經三、四十年,我和太太都得了肝病,我們賺的錢都送進醫院了。」農友莊嘉玲也提到:「自己噴灑農藥,自己知道藥效的恐怖。」因此,都不敢讓女兒玩土,兒子出生後,她思考:「我們還要繼續過這樣的日子嗎?」為了自己和家人的健康,有機耕作成為唯一的選項。
轉做有機初期,農友覺得可以用的資材不多,產量有限、長相不好,銷路差,為了生活家計,幾乎做不下去。這些現實上的困難,並沒有擊退農友的信心,尤其太太們的堅持,形成了瑪納有機產銷班有許多對夫妻檔農友的特色。
轉作有機,班長汪良善愈學愈開心,因為:「我父母以前就是這樣耕作的。」他從有機的耕作中,找回了鄒族傳統的信心!莊新富和他的太太,身體已經愈來愈健康了。湯志偉的兒子在農場的土堆裡打滾長大,他驕傲的說:「孩子對昆蟲的認識,不是書上或網路上的死知識,而是活生生的生態。」
持續學習了六年,受傷的土地慢慢恢復成原來的生態、農友對於自己所生長的土地與耕作的農地,有了更真切的認識,有機耕種愈來愈得心應手。
邁向有機新部落
經由教育訓練與實務操作的雙管協助,產銷班於2009年6月通過驗證,成為正式的有機驗證農戶。
如今,產銷班班員共同的願景就是邁向有機部落。班員吳倉禾將向叔叔租下鄰田,讓有機耕作的區塊更完整。他說:「我們這兒的水流到曾文溪,曾文溪流進曾文水庫,我們不應該污染溪流與平地人的飲用水。」副班長楊孝明農友也說:「曾文水庫照顧嘉南幾百萬人的用水,我只不過盡一個國民應盡的義務,維護整個大地。」湯志偉注意到環境生態與永續經營是他的社會責任,他說:「我們把土地和山林弄壞了,累的是下一代;除了對自己負責,也要對下一代負責。」
鄒族子民矢志延續族人千百年來守護山林的傳統,運用有機農耕,讓優美的高山青繼續傳唱,讓歌詞中的美好,飄揚於美麗的山林、水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