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心大地

慈心大地單元

第12期 2011 / 10 / 01 133

許多國家公園設置以前,當地原有的住民已經世代的使用在地資源賴以生活,一旦被劃入國家公園,資源與行為會受到許多限制乃至於禁止,於是居民常與管理單位對立,例如區內居民原先狩獵野生動物的生活方式,就受到禁止,甚至國家公園範圍內的私有農地遭受山豬、台灣獼猴等野生動物危害農作物時,農民也無可奈何;另一方面,由於農民多採取慣行農業,使用農藥化學肥料,這與國家公園設立目標相違背,管理處除了徵收土地一途外,別無他法。當社會有機農業啟蒙時,管理處開始思考有機無農藥耕作方式或許是可行之路,但輔導轉作有機農業談何容易,雖然過去某些國家公園管理處曾試著輔導,但卻一直未見成功,本基金會由於具備有機輔導經驗,從2010年開始,受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簡稱太管處)委託,在其轄區的西寶聚落展開有機農業培力計畫。

西寶位於中橫公路161公里處的小聚落,海拔915公尺,可耕農地約20公頃,過去在中橫公路建設時期,退輔會開發西寶農場,生產水果及蔬菜供應參與建設的榮民食用,因為地處中海拔山區,夏季溫度涼爽,可以生產蔬菜,因此當地每年3-11月是主要生產季,農藥化肥及殺草劑一直是當地居民十分依賴的生產投入資材,這也是太管處持續希望改變的重點,除了徵收部分土地改造林外,轉作有機農業成為另一選項,畢竟聚落內使用除草劑及農藥,草相枯黃,空氣中彌漫刺鼻的農藥味,再再影響遊客的觀感,也跟國家公園的保育目標牴觸。

但這輔導計畫頗有挑戰性。一開始我們先與當地農民討論及交換意見,發現太管處輔導有機農業已有數年,過去農民們曾經參加許多相關課程,乃至參訪有機農場、有機村,對有機漸漸有些概念,也認同是未來應該走的路,但卻一直沒有行動。另外,也對我們的到來,表現冷淡,配合度不佳,常常會議缺席,除了農忙理由外,我們認為是因為大家眼前農業收入還不錯,要他們去嘗試一個不可預料,充滿風險的有機生產,難以被說動。於是我們一次一次上山,個別或集體的互動、搏感情,慢慢熟稔,單單花在溝通上就超過半年,最後終於有兩位農民答應先各以一塊地試試看,接著我們以這兩塊地為基礎,選定一個比較沒有外來污染的獨立區域,作為第一階段目標,剛好每一位農民在這區域內都有農地,於是在今(2011)年初開始了有機種植。

在溝通期間,我們安排許多課程,例如慈心的成功輔導經驗,以及帶領他們參觀願意毫不保留技術的農場,種植前,提供適合的有機肥料,以及當地常見蟲害防治方法,還引介驗證機構為他們說明驗證流程,及媒合有機通路業者來此契作,讓他們能順利且快速轉作,以增加信心。於是在輔導團隊及農民齊心努力下,終於在6月份順利通過有機驗證,生產過程雖不時傳出蟲蟲危機,但在信心喊話及方法提供之下,終於首批高麗菜成功種出,產量約慣行生產的7成,售價比慣行更好,最後在順利銷售之下,算一算獲利,不輸給慣行生產,農民們對有機轉作更增一分信心了。

現在,農民們喜歡上自家生產的有機蔬菜,不僅更安全,風味更好,而且有機生產過程不使用化學農藥,對自己身體健康更有保障,環境更清淨了。對比一年前,我們上山只能吃到慣行高麗菜,現在農民會準備滿滿一桌全是自家種植的有機高麗菜、菜豆、蕃茄、玉米、南瓜等,招待我們,言談之中他們也更喜歡有機的口感。現在許多人紛紛考慮全面轉作,想把該地區全部變成有機社區,但在市場還沒辦法完全承受這些產品以前,尚不能貿然轉換,以免產品銷不出去,但我們認為,他們已經跨出第一步了,以後的進展應該會越來越順利,有機理念也將日益堅定。

未來的路還很漫長,西寶如何走出一條有機康莊大道,還需居民們慢慢摸索,累積經驗,彼此互助合作,得到市場更廣泛的支持,相信可以突破每一個困境,只要願意持續行動,全面有機轉作指日可待,建構永續社區及產業經營必定可行,也將為台灣開創國家公園區內農業轉型的新典範,引領其他類似國家公園內社區改變方向。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