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心大地

慈心大地單元

第16期 2012 / 10 / 01 97

把馬鈴薯種在不翻土的土壤上面,再覆蓋稻草

顯見有別於慣行農業的集約化、機械化、高投入等有汙染風險之生產行為,所以有機農業與慣行農業除了農用藥劑與肥料的投入差別以外,應該還有對環境,對生態等更積極保護的理念與行動,例如CO2的排放、水資源的使用、土壤保護與農場內生態保育等。在農場的曳引機、耕耘機等,它們使用的動力來源就是燃燒汽柴油並排放CO2,因此以減碳理念而言,少耕犁、少整地的耕作是比較好的選擇,但在生產效率來說,卻可能要耗費更多人工,而不易被廣泛採納。另外少耕犁還會產生麻煩的雜草問題,所以一個理念的堅持與實踐,伴隨著產生其他問題必須考慮以及找到對應改善方法。

類似問題如養分來源與供給,化肥是有機農業絕對禁用的物質,有機農場可使用的養分無非是天然的有機物質與礦物,有機物質包括動物糞便、骨骼、羽毛、植物豆粕、草木灰等,礦物有各種礦石粉末,大致可以提供植物生長發育必須的各種元素。根據有機理念,理想的有機農場鼓勵農場內物質循環,以堆肥化或種植綠肥等,將生物殘體回歸農田,來自鄰近地區則是次要選擇,如果來自遙遠的養分資材,由於運輸過程耗碳太多,應該盡量減少。

事實上真正自製堆肥的有機農場是很少的,反而多數有機農場常用的養分來自海外,例如含氮素高的各類豆粕原料,多來自印度、東南亞等國家,磷肥來自開採的磷礦石或海洋島嶼的海鳥糞,有機可用最高成分的鉀肥則來自印尼或馬來西亞的棕櫚灰,會有這樣的現象,除了這些資材養分成分高以外,價格低廉也是被廣泛使用的主因。這些養分資材有時候直接使用在農田,另外也被國內有機肥料廠商混合國內農用廢棄物,調整有機肥的保證成分。

除了石化能源及養份來源問題,農場在水資源的使用以及勞動人力的投入,仔細檢討時,到底我們的有機農場有沒有努力朝向以「低投入」的友善環境而努力?

曾經拜訪一位有機農民,他主要種植瓜果類作物,瓜果作物喜歡磷鉀成分高的羊糞堆肥,於是他在場內養羊,再利用羊糞製作堆肥,農場土地並不全部拿來生產農作物,保留一些空地種植牧草給羊吃,養分幾乎全靠農場內循環,很少再外購肥料或原料資材了,而生產的瓜果品質相當好,美濃瓜入口即化,甜度可能高達15度吧!這是少見的場內循環型的有機農場,值得嘉許與效學。另外在台灣稻作主要是兩期,一期作是2-6月,二期作是7-11月,而台灣西南部雨季是6-8月,我們以節水為目標,嘗試在雲林安排6-9月種水稻,9月後剛好接續秋作,漸漸形成一種新的水旱輪作體系。

本期嘗試報導幾位重視低投入等有機理念的農民,一般農民種植總是將田裡雜草除得十分乾淨,深怕雜草會跟作物搶營養,莊明堂卻讓雜草與高麗菜共生,當雜草高過高麗菜時,只用鐮刀割短,卻不連根拔除,不僅費工不多,又可減少土壤裸露,讓表土產生很好的覆蓋,土壤物理、化學、生物性都相當好,生產的高麗菜口感極佳,常常在才上架就被眼尖的消費者搶購一空。陳陸合原來十分勤勞的在茶園做好各種管理,在無意中發現山裡還存在百年前先人種植的老茶樹,採摘後製成十分有特色的野放茶,喝過的人都讚不絕口,他將這理念運用在自己的茶園管理上,任由茶樹生長也不鋤草,雖然產量減少,但品質好,或許可以補回產量的損失,這個做法對土壤有更好的保護作用,在脆弱的山坡地種茶的人應該多多考慮此法,將更能降低對環境的傷害。柯力誌嘗試將馬鈴薯,由慣常翻土作畦又中耕培土的種植方式,改採輕整地後淺種,再覆蓋厚稻草的另類方法,不僅減少土壤裸露,土壤水分不易蒸發,灌溉水很節省以外,還意外發現對晚疫病的耐性比傳統作法的馬鈴薯還好,發病時間延後,整體產量及品質高過其他農民,而且只要將稻草翻開就可以直接採收,不用再翻開土壤,畢竟每翻一次土壤,都會加速有機質分解,散失土壤水分以及促進雜草發芽等缺點。

這些案例提醒我們,有機農耕不要僅僅將農藥化學肥料改成有機可用資材,更應該在轉作有機後,仍不斷努力嘗試將保護環境的理念落實在生產體系之中,更能邁向低碳、節能與資源永續的有機農業。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