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心大地

慈心大地單元

第17期 2013 / 01 / 01 148

從人類開始農耕以後,保存種子的行為本能性的漸漸形成,孟德爾用數學揭開了豌豆子代與父母外觀存在一定的比例關係,接著染色體基因知識的開啟,人類學會運用雜交技術,大幅度改變千年來物種的極限,綠色革命給了許多農民前所未有的高產量。基因解碼後,伴隨生物技術遺傳工程的進步,更創造了自然界不可能發生的新物種。

育種科技日新月異,到底是幫助了人類,還是身陷危機而不自知!可以肯定的現象是:當這些成果被利用在商業用途時,物種多樣性正飛快的消失。品種權逐漸被少數人控制,甚至將品種專利化,剝奪了農民留種的權利,種子被掌握等於糧食無法自主,這不只是對農業,甚至是國家生存的危機。

在種子市場不發達的年代,農家必須保留種子,把田裡健康,強壯或美味(或特別需要的性狀)的作物留到成熟結下種子,然後分開採收、去雜與貯存,等待下一個種植時間再種到田裡,世世代代都這麼做。偶爾會跟鄰居交換種子,因此各家種子都不相同,當發生天災或某種病蟲害時,可以避免全面性糧食危機。

現代新育種技術培育出雜交第一代(簡稱F1)新品種,產量高、品質好、或耐儲存,讓農民趨之若鶩,採購這些商業種子,同時紛紛拋棄祖傳種子。農企業為了解決生產中頭痛的病蟲害問題,除了廣泛發展化學農藥,更徹底的運用基因改造技術,把抗除草劑基因放進黃豆裡;把對付玉米螟蟲的毒蛋白製造基因放進玉米,這兩種基改作物,已經是美國生產大豆及玉米的主力品種。而擁有這些專利品種的跨國農企業,當然更想把這些基改種子推向全世界,賺取更多利益,幾次科技變革,幾乎多數傳統種子都被淘汰在農民的家裡了。

所幸許多國家都了解種原保存的重要,紛紛建立種原庫來冰存種子,希望保留豐富的育種材料以因應未來需求,但台大郭華仁教授建議,除了冰存以外,還要「藏種於農」-鼓勵農民繼續將祖傳種子種下去,讓它隨著環境漸漸調適,以因應氣候變遷下,冰存種子可能發生的適應性問題。在台灣許多民間團體,例如,合樸市集、樸門農藝、秀明自然農法、主婦聯盟等也都開始關心這個問題,紛紛投入推廣工作。

我們也十分擔心種原快速消失,因此開始調查合作農家保留種子情形,現在仍有很多農民持續的保留種子,這是十分可喜的現象。後續我們將研擬農民保存種子計畫,開辦系列課程,鼓勵農民更廣泛採集、選擇與保存自留種,並把它種下去,也請消費者支持購買這類農產品,才能繼續維持物種多樣性。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