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心活動課程集錦
慈心活動課程集錦 2018 / 08 / 09 988

(編者按)

今年(2018)5月於立法院正式三讀通過了《有機農業促進法》,明定主管機關應針對有機農業採取輔導措施,並提出促進方案,以逐步擴大有機農業,至此,在台灣有機農業推廣30年後,將邁向另一個新的里程碑。

《有機農業促進法》公布後將在一年後實行,期間農委會須擬定15個子法,為此,仰山基金會在8月7日舉辦了「有機農業論壇」,提供農委會廣納各方意見的平台。慈心基金會執行長蘇慕容受邀就「如何有效擴增有機生產及暢通行銷通路」的議題,提出以下建議。

 

有機農業發展跟政策法律有很大關係

今天受邀談到「如何有效擴增有機生產及暢通行銷通路」,生產與銷售確實是分不開的,曾有位農業處處長提出「要先開通路,才能夠有農路」,生產沒有談到行銷面最後還是死路。

從農糧署資料顯示,107年5月有機加友善有9,201公頃,在98到101年發展迅速,關鍵是因為「有機農業生產及驗證管理辦法」通過,之後有機跟加工品的原料有較具體的市場機制,農民加入有機更有信心,當年也有相關政策的補貼,讓台灣有機翻倍,在104年有停滯現象,一直到這兩年才有些增長,特別是友善農業的成長有相當助力,所以有機農業面積發展跟政策法律很有關係,「有機農業促進法」將有機農業帶入新的趨勢。

 

 

建議一、驗證資料應當加「作物別種植面積」更能準確表示實況

目前各種作物的分布,以水稻與蔬菜占比多,如果用慣行與有機相對應作物別來做比值,茶葉比例最高,比例最低的是有機水果,不過這裡的統計還需斟酌,目前看到各類作物的統計方法,有機的統計和農業年報統計不一樣。

國際有機聯盟ifoam是以作物為基底而不是生產單位別(農友),因為農友會多樣性種植,若只用農民所有面積來統計,但農友只提出一種作物別為代表,無法精準算出某作物實質的種植數量。建議未來在驗證資料上應不單純呈現農民的通過面積,還要實質的統計每一個作物種植面積數量。

 

 

建議二、小農免驗證,由地方政府查核,可減少驗證補貼

另一個建議是台灣的農民通常可耕面積很小,有機相對不大,大部分的驗證機構驗證的農民持有的單位面積是很少的,若要節省資源,可比照美國農業部在美金五千塊以下免驗證的概念,由地方政府做檢查措施,政府對驗證的補貼會大大減少,但地方政府會增加工作量是否是大家所樂見還需了解。

建議三、提供有機加工品項資料,有利通路採購與市場消費

我們可查詢到的資料來自有機農業全球資訊網,目前可查詢的資料上還有新架構的網站,但並不是站在消費端大眾通路系統來查詢,建議未來查詢系統要更友善,查閱趨勢會更有效。

 

建議四、從生產技術面、立地條件、設備條件、市場規模,促進有機發展

生產技術面:台灣本身是海島型亞熱帶氣候,病蟲害危害多,尤其是多年生作物難度比較高,是面積無法快速擴大的影響因素。

立地條件:台灣農地有劃分為優良農地等各式農地,但目前優良農地做有機是最困難的,因為類似像嘉南平原集中大量的生產區,緊鄰各式慣行農田,汙染相對更多,未來可不可能從優良農田有機會翻轉成有機生產專區?把較多的心力放在山邊沒有太多汙染的區域才是目前的趨勢。

設備條件:有機因為產業面小,採收、倉儲、後製等的規模都小,結果成本比較高,所以有機最後售價貴的理由不只是產量少。所以如果要促成消費端去支持有機的話,在生產、採收、倉儲等面向的各種資源不能減少。

市場規模:雖然消費者認同有機無農藥,但還是很在意買到的是不是真的有機,這幾年檢驗已做得不錯,可信任度相當高,但消費端沒有取得足夠的資訊對有機產生信任,在宣傳需要再加強。

另外,跟慣行產品的價差,還有生鮮銷售點侷限的狀況,以及思考如何讓更多的有機原料進入加工體系,應要有策略方案出來。

除了以上四點外,還包括政策支持、改善產業環境(農村人力不足等問題)皆能促進有機農業的發展。

 

建議五、強化生產面向

積極研發、引進資材 克服種植難度高問題

在克服有些有機作物種植困難度高的問題,需更多事業研究單位通力合作,包括積極研發相關資材、種植技術、品種,來更有效解決問題、引進有機生產有效防治資材,提供生產者更多選擇。

跨部會政策 連動有機發展

如林務局推出的很多政策都能連動到有機發展,像國有林地下的蜂蜜、段木香菇採集標準,只要在國有林的承租標準下稍作調整,會擴增很大量的面積。目前占耕的國有林的農民在造林變成果樹生產非常普遍,林務局楷定70%可種植果樹,原規定果樹死亡缺株不得再補,但是否是有機栽培不在此限,需再溝通討論。

民地設立有機專區/接受合理殘留標準

關於解決鄰田污染,目前重點放在國有土地設有機專區,民地有機會成為有機專區須更積極處理。慈心基金會在坪林推動有機茶,已有1/10有機耕作面積,在水源保護區設立專區,水源地有回饋金,如果和有機農業生產連棟更有機會,須從現有資源中清查互相調整。

目前有機農產品要求不得有農藥殘留,但在可接受的外來物汙染殘留上是否應該有討論機會,因為不是生產者蓄意要產生的,在不得已情況下有多少殘留比例是可被接受的,在驗證檢驗的機制上有多少可能的機會。

開發高附加價值有機加工品 / 菜市場也可買到有機

思考有機原料進到加工體系。台灣許多的雜糧是給動物吃的,沒有做成高附加價值的加工品,其實有很多國家是拿來做人類食用。像慈心在花蓮輔導種植的硬質玉米本來也是供飼料用,最近我們開發成休閒食品頗受歡迎。

有機產品大多在超市、有機專賣店出現,但家庭主婦買菜主流在市場,何不在傳統市場設有機專櫃,像台北士東市場有機產品也相當熱賣。另外,也建議擴大輔導有機生產及採後處理、運輸、倉貯等各流程之設備與資源,並極開發國外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