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心相關訊息
相關訊息
相關訊息 2018 / 04 / 26 657

持續傳遞國際海廢議題 並挹注行動及倡議能量

2018年3月,慈心基金會偕同行政院環保署、成功大學海事研究所、綠色和平組織、荒野保護協會等友好夥伴,共同參與由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及美國國家海洋與大氣總署在美國聖地牙哥主辦的第六屆國際海洋廢棄物大會(The Sixth International Marine Debris Conference,簡稱IMDC),大會聚集來自世界各國超過600位頂尖研究學者、政策制定者、產業代表、NGO工作者等齊聚一堂,分享海洋廢棄物最新研究成果與行動經驗。大會從政府政策、科學研究、海廢教育、行動方案等面向進行討論,慈心基金會期待帶回更多海廢議題新知與行動能量、持續回饋挹注到後續相關倡議及教育工作。

慈心與台灣環保團體代表及研究人員出席聯合國與美國主辦之「第六屆 國際海洋廢棄物研討會」。

IMDC是國際上「專門關注海廢單一主題」的盛會,大會議題廣泛,也是最多專家與利益關係人參與的國際性會議。上次會議舉辦為2011年,產出預防與管理海洋廢棄物的全球框架「檀香山策略」 (Honolulu Strategy)。時隔多年,本屆與會人數、發表數量都呈現倍數成長,討論多達十個子議題項目,與會代表及分享案例更是涵蓋世界各地。

開幕式中,加拿大、印尼、賽席爾的政府代表分享其治理方案,顯示海廢已是各國政府不可迴避的環境議題,而限用與管制一次性塑膠用品,更是不可避免的趨勢。本屆在科學研究方面,微塑膠/微纖維、海岸監測、公民科學等,都是會議上的熱門議題。監測方面,來自全球的科學家也討論共同建立全球整合資料庫的可能性。如何進行有效的海廢教育,也是IMDC議程中的討論重點。學校老師將海廢議題融入各科目時,可與環保團體的經驗與專業相互搭配合作;環保團體也可以配合議題,發展與時俱進、符合課綱的課程教案,方能有效運用學校渠道進行推廣。

研討會現場展示用塑膠垃圾堆砌的海龜

至於台灣海廢議題的現況,則由慈心基金會等NGO與環保署共同組成「海廢治理平台」,不到一年,已經發布第一份台灣海洋廢棄物行動方案,其中包含一次用製品減塑時程表,種種訊息皆讓在場的歐美代表驚豔。慈心在過去兩年間推動海廢教育更是不餘遺力,利用各種營隊推廣淨塑理念,並結合福智文教基金會的力量,在校園大力推動,環保團體如何將這些螢火微光更有系統地集結、相互支援,乃至成為倡議的助力,值得奮力一試。放眼各國,國際及區域層級海廢治理行動方案(Marine Debris Action Plan)遍地開花,如印尼從行為改變、陸源管理、海源管理、研發與執法四個面向對海廢分頭並進,希望在2025年可以減少70%的垃圾流入海中;加拿大除了重視源頭減量及科學監測,也在治理架構中放入循環經濟的概念,鼓勵產業創新。

大會落實零廢棄精神,提供可重複使用的食器。大會全程無塑,名牌也採重複手寫

在IMDC會議中,許多科學家及倡議工作者都表示,各種倡議行動必須以量化數據、科學研究結果為基礎;因此,台灣亟需更多在地研究及在地監測,以掌握台灣沿海整體海廢分布現況與熱點,以擬定下一步治理對策。定期且大範圍的海洋廢棄物監測,更有助於掌握全盤的資料,過程中則需要大量志工的投入扮演「公民科學家」,以一致的調查方法提供有意義的數據。未來,慈心基金會也將與其他團體合作監測相關工作,為地球公民的角色盡一份責任。

 

 

慈心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