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心大地

慈心大地單元

第36期 2017 / 10 / 25 433

從校園午餐啟動的餐桌革命

韓國校園供餐的多元功能與意義

 

校園午餐是培養飲食素養、生活技能、環保意識的平台

熟悉日劇又關心食農議題的朋友,應該對於今年由天海祐希所主演的戲劇—女王的營養午餐(Chef〜三ツ星の給食)印象深刻,這齣戲描述了具有三星主廚資格的女主角,如何顛覆小學營養午餐的故事。而在現實世界中,校園午餐也逐漸受到農政部門的重視,以聯合國糧農組織(FAO)來說,即從營養教育、校園菜園(school garden)與校園膳食(school food)等計畫面向出發,認為校園是一個推動關於食物、營養及健康等教育內涵的良好場域,除此之外更能讓孩童透過飲食達到社區參與的目的。

以FAO所推動的校園菜園計畫為例,是校園膳食教育的一項配套工作,扮演了培養學生飲食素養、生活技能乃至環保意識的平台,透過教育場域的推動,讓學生在耳濡目染的薰陶下,建立良好的生活習慣。

在台灣,為因應政府「食安五環」的政策,教育部及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共同推動國中小校園午餐優先採用四章一Q食材政策,意即鼓勵校園午餐採用有機、產銷履歷、台灣優良農產品CAS、吉園圃安全蔬果等標章(四章)或具有台灣農產品生產追溯QR code(一Q)的食材。更期望在落實食農教育的配套下,不僅讓學生吃到安全、健康的農產品,亦可養成認識在地農業文化、支持國產農產品、低碳飲食的生活習慣。

不管是政策或是民間的倡議活動,日本一直是我國仿效食農教育的模範,但就校園午餐及相關教育活動的推行而言,韓國在校園供餐所做的努力,亦足堪為吾人所效學。今年六月,由富邦文教基金會校園食材管理專案計畫所規劃的工作坊中,前韓國城北區公所友善環境供餐支援中心長—李嬪琶女士,分享了韓國義務教育校園免費供餐的歷史發展與現況。

韓國校園供餐被賦予扮演守護韓國農業發展、糧食安全與地方發展的關鍵角色

從理念來說,李嬪琶女士認為校園供餐是學校教育的一環,目的在讓學生建立食與農乃至於自然與人緊密相繫的連結關係。因此除了顧及營養的基本需求外,包括:農產品的口味教育、飲食文化的傳承、地方與國家意識的建立,乃至於對學生偏食行為的矯正,皆是校園供餐所涵蓋的教育內涵。另一方面,校園供餐由於食材來源與品質的選擇,亦被賦予扮演守護韓國農業發展、維持糧食安全與地方發展的關鍵角色。

透過食材選擇的中介,韓國校園供餐以在地「親環境耕作」的農產品(相當於我國有機/友善環境農產品)為優先採購條件,配合契作及課堂教學與戶外參訪、體驗的課程規劃,以「溝通」作為工具,達到「正確地種、正確地吃」的目的。更進一步,韓國也欲藉校園供餐的政策經驗,延伸至其他公部門的供餐系統,期以發揮更大的影響。

總體而言,這一波校園午餐結合教育所呈現的價值,改變了過去一般人對供餐的印象—僅注重吃以及吃什麼的討論。透過飲食,巧妙串聯了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的操作,讓原先就應該是整體供餐網絡中利害關係人如農人、家長、廠商、各公私部門…等,都有了鮮明的位置,校園供餐也體現出一個跨領域計畫的執行,所能對環境保護、地方經濟活化、支持小農等多元價值的貢獻。

參考資料:

聯合國糧農組織校園膳食http://www.fao.org/school-food/en/

富邦文教基金會校園食材管理專案計畫http://www.schoollunch.tw/content/info/Index.aspx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