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中,開溝施肥是根本改善的重點,至於草相管理也是農友關注的問題。專家建議:「可以種植長得不高又會蔓延的草本植物蔓花生,當它變成優勢草種,其他的草就不會生長,遇開溝施肥,移開後還可以覆蓋回去。」基金會在實驗茶園試種,希望未來可以推廣,有效減輕農友拔草的負擔。
種茶、製茶兩者相輔相成才能相得益彰。在淨源茶坊的架上,羅列著一罐罐包裝精美的淨源茶,除了農友歷經重重挑戰種出好茶,還有焙茶師經過層層的試煉,焙出好茶,一群人攜手合作,展現淨源茶的善真美味。
全力配合就是了─茶農王緒潭
有機栽培多年的坪林茶農王緒潭,偶遇一些客人,帶來意外的驚喜。有一回,一位阿伯踩著快速的步伐,往茶園走來,王緒潭好奇地探詢是否需要幫忙,出乎意料的是,阿伯說:「你的茶園和別人不同,有草有土氣,做有機就對啦!沒噴農藥,對人、對土地都好。」雖然當初王緒潭對有機栽培仍有諸多疑慮,但卻相信做有機對自他健康都有好處;而今,透過類似上述阿伯等客人給予的肯定,更確信自己的抉擇。
透過基金會的協助,他走過蟲害危機,對有機栽培的信心與日俱增。為了改善品質,王緒潭完全接受基金會的輔導──開溝施肥、修面、整枝、草相管理等,照單全收,並且按部就班來耕種,終於見到好成績。
基金會認為,開溝施肥可以讓土質變鬆,樹根紮實,茶葉含有水氣而變得更好喝,是從根本提昇品質的必要措施。王緒潭願意配合,但是其他農友卻很難理解與認同,何況這件費力的事,在基金會提供補助款外,農友也要部分負擔。2013年基金會全面推動開溝施肥,慈心義工就以王緒潭的成功經驗,挨家挨戶的邀約,終於說服了不少農友配合施行。
開溝需要好天氣,冬季多雨的坪林難見陽光。就在2013年元月,坪林氣溫僅4~5℃,寒風凜冽,農友用完中餐後不敢稍事休息,就怕一靜下來寒風更加刺骨,只能繼續趕工。「除非親自體驗,否則不易感受其中的辛苦。」有一次,農友冒雨進行開溝作業,呂美瑩也下田親身體驗後才發現:「連走入茶園裡都不容易,何況拿鋤頭挖溝。」不過,她仍堅持走進田裡,與農友並肩奮鬥。
茶樹修面是一門專業技術,必須掌握量及時間,基金會延聘專家協助坪林農友修面。修面最好的時機是在春採及秋採之前,尤其春採前正是萬物欣欣向榮之際,此時修面有利樹根發展,而且長出的新葉較整齊。王緒潭歡喜茶樹被修面,因為未來可以連續採收、產量提升、茶菁品質整齊,利多的未來,當然歡喜期待。
茶樹整枝適合在秋天進行,以改善茶樹生長不良的狀況。王緒潭轉作有機的頭兩年,茶葉被椿象吃得「葉」無完膚,眼看著收成無望,將所有希望託付基金會。基金會建議他配合茶園管理措施,將茶樹修剪15公分,待它重新生長。這個舉動意味必須犧牲兩季的收成,壓力可想而知。然而,犧牲不是沒有代價,經過修剪之後,茶樹冒出新葉,愈長愈好;同時,因茶樹變得強壯,蟲害也逐漸少了。
除不盡的雜草是做有機的困難之一。王緒潭每每才從茶園上方除草,來到下方時,抬頭一看:「上面的草又長了!」雜草如果太多不利茶樹生長,若太少又不利土壤保護,基金會不希望農友在拔草上耗費多時,建議他:「長不高的草不要拔,拔除攀藤類及高於茶樹的草。」做好草相管理,確可減輕拔草的辛勞。
王緒潭的高配合度,令義工十分讚歎。走過被親友嘲諷的歲月,生機盎然的茶園成了無聲的代言人,過去不認同的茶農都覺得不可思議,很多朋友因而加入有機行列,王緒潭成為坪林轉作有機茶的成功典範。
拔草何必急一時—茶農鄭信忠
年輕活力的鄭信忠,辭去廚師工作返回坪林故鄉,跟隨母親鄭李珠走進有機茶園,這也是母親長久以來的心願。自稱「集全部壞習慣於一身」的他,揮別「江湖」的日子,開始過著比太陽早起的農耕生活,當菸酒味淡去,過去結交的朋友覺得他「退步」時,慈心義工卻發現他變得「慈眉善目」許多。
鄭信忠過去不喜歡種茶,每次天還沒亮就要下田幫忙,霧濛濛一片,一進茶園,雨鞋就灌進水,心就低落下來;母親要求他做有機、協助除草,打從心裡不喜歡,就算幫忙扛肥料,也盤算著扛一包會賺多少錢;對「淨源計劃」沒有概念,因為居住在水源區,有禁建、用藥等種種規定,覺得種植茶樹是個束縛。
當他看到遠從外地來的慈心義工,在自己的故鄉如此努力,有時忙到臉色發白,還說:「沒關係,可以撐下去。」看到父親把樹蛙卵泡丟出去,義工馬上又撿回來,還說:「佈置好環境,樹蛙才可以活下來!」義工被虎頭蜂螫到,只是拚命地抖著褲管說:「不要去傷害牠。」奄奄一息的小蟲從天而降,義工對牠們送祝福;茶園裡的害蟲,義工一隻隻的放進盒子裡帶到茶廠。他對義工的行為產生疑問:「一般人不是都直接打死嗎?」但是潛移默化中,看到義工對生命的尊重,覺得自己也應該這麼做,不知不覺地自己也變成「傻瓜」了。
受到義工的影響,而今做有機的鄭信忠,扛肥料不嫌苦,動腦筋找出分批、省工的方式將幾十包肥料扛上山也不覺得累;即使自己沒有想過潔淨水源,至少做有機可以幫助居住在下游的親人飲用乾淨的水。現在到茶園,依然是天沒亮,依然霧濛濛,但一想到「淨源茶廠對我們很好,不可以『漏氣』!」打起精神,唱著歌工作,當曙光乍現,有種海濶天空的感覺。
鄭信忠做事講求方法,經過不斷地觀察,逐漸改變想法和做法。「老一輩的觀念,草都要拔得乾淨,其實茶葉並不如小草好吃。」當他發現除過草的地方,茶樹上有些小蟲;然而,尚未除草的茶區,蟲反而安棲覓食在雜草中,「何必急著拔草?不如讓蟲子在草上多停留一點時間,只要預留一周來除草就好了。」長不高的草就不除,可以保護地表,其餘除下來的草,直接留在原地,和有機肥一起變成茶樹的肥料。
去年冬天,鄭信忠早上穿著厚外套到茶園,到了中午竟然赤日炎炎,氣候的異常,更讓他體認到有機護地球的重要,他跟義工說:「大家來做有機,不能讓土地光溜溜!不然,地球真的快不能住了!」他已感受到推廣有機栽培的急迫性與必要性。
豐富生活甘美味─焙茶師高金瑞
農友用心種出好茶,經過採收,從萎凋、發酵、殺菁、揉捻到乾燥等步驟即初製完成,稱為毛茶。由於大量生產,品質不夠穩定,須經過撿枝、分篩等手續,並加以烘焙,讓茶葉產生不同的風味,成為品茗的精製茶,而烘焙過程中的試茶工夫,對焙茶師的身心則是層層的試煉。
淨源茶坊位於台北鬧區靜巷中,店長高金瑞先生向焙茶達人黃浩然老師學習焙茶四年餘。一般人喝到不好喝的茶,就不喝了,但是黃浩然老師要求高金瑞:「全部喝掉,記住那個味道,焙出來的茶如果有那個味道就是不好的茶,那些不好的味道都消失直到香甜,那杯就是好茶。」原來,能喝到一杯好茶,是焙茶師先喝下許多杯未完成的茶,為消費者把關精選而成。
高金瑞說明,每種茶平均烘焙6~10次內完成,每次都要記錄香氣、顏色、味道等。每次從焙茶機中取樣時,他先將茶葉放在手上感受它的乾燥度;觀察茶形是扁是圓,或小或大;泡水時研究茶葉浮在水面的比例、氣泡的多寡,以及茶湯的色澤、香氣的層次、韻味的轉換,據以不斷調整烘焙的溫度與時間。大約每小時或半小時就要試喝一次,遇天氣不穩定時更要謹慎,若不小心烘太乾了,得再花1~2次的修改或彌補。
如果一天動用三台焙茶機,費時8小時,每半小時試一次,總共要試喝48杯茶。由於未烘焙完成的茶較傷胃,一天飲下這麼多杯,身體如何應付?高金瑞說:「真的不行就要吃胃藥,不然胃早就掛了。」
當走過幾個循環之後,茶色變美了,經過6~10次的烘焙就不再有讓人滿口發麻的澀雜味。但完全不澀,未必代表是好茶,越焙越好的茶,通常必帶著香、甜,然後是美妙的回甘滋味。好茶還能打開我們的味蕾,使味覺變得敏銳,連白開水的甘甜都喝得出來。或者是一份對好茶的敬重和感謝,也打開我們的心,連尋常生活中的美好都看得更明白了。
高金瑞焙出極品凍頂烏龍茶,顏色金黃清透,香味濃郁,滋味甘爽,客人不相信是產自坪林,以為是來自鹿谷得獎的茶。他謙虛地表示:「是焙茶老師厲害,不是焙茶的學生有能耐。」他和黃浩然老師共同希望,用傳統自然生態的方式,經過烘焙,喚醒大家的記憶,做出真正道地的台灣有機茶,豐富你我生活的甘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