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心大地

慈心大地單元

創刊號 2008 / 10 / 01 244

在山林的原住民,他們的環境智慧長久以來傳續不斷,老一輩對山的崇敬與愛護,以及對山的深厚感情,使他們與山林生態循環不已。原住民恬淡自適,以及與環境相容的生活態度,默默地從事有機耕耘,守護山林。在原住民的生活核心裡,有許多值得當今社會省思的哲學。

本期二、三版特以「還我山林『原』貌」為主題,專訪兩位長期投注原住民有機農耕教育人士──林進財先生、吳美貌女士;以及兩位原住民農友,談談他們從事有機農業的心路歷程。山林是大家的家園,守護它,是我們共同的責任;留得青山在,美景子孫賞!

復育工作 永不停歇

徐進明夫妻

新竹五峰鄉的薔薇農場,群山環繞,風景秀麗,尤其是傍晚時分的雲霞,更是變化萬千;此外,山色清明,在月光下,巍然聳立的高山與嵐氣相互輝映,景緻之美,令人流連忘返;螢火蟲季,滿山遍野的流螢,更是讓人看得目不暇給。

五峰山本就麗質天生,自從民宿興起,一些平地人上山買土地,大肆砍伐山林興建民宿,眼見家園一天天被破壞,卻又無處申訴,身為五峰鄉泰雅族原住民的徐進明,除了心痛之外也莫可奈何,他以個人有限的力量,盡其所能來保衛家園。

徐家的土地大約有3.83公頃,除了1.2公頃種植有機蔬果之外,其餘都是綠地,主要是用來從事台灣原生樹種以及一葉蘭的復育。有機種植對大地的保護,已漸漸受到大家的肯定,薔薇農場除了供應有機蔬果外,更不時的舉辦各種參訪活動,以及提供有機理念的教育。

此外,大家都知道種樹造林可以保護水土、涵養水源,但是必須種植合宜的樹種。當初日據時代,大量砍伐台灣的原生樹種,以他們認為較有經濟價值的柳杉來代替。事實上,柳杉經過三、四十年的生長,樹心呈現空心狀態,不僅利用價值低,對水土保持也沒多大助益,反倒是台灣原生的梢楠及台灣亞杉,不僅木質堅硬,生長期甚至可長達千年,這才是真正山林水土保持的大功臣。因此,只要一發現台灣原生樹種,徐進明一定會傾全力保護,並且積極從事復育工作,希望有朝一日能恢復台灣故有的山林本色。

袖珍的一葉蘭是五峰地區的原生蘭種,徐進明說,小時候,每當花期來臨,滿山滿谷盛開粉紅的花海,那才是真正的人間仙境!只可惜這些年,隨著五峰地區的開發,一葉蘭被盜挖的相當嚴重,除了外賣日本,遊客看了歡喜,不然就是人手一株,擅自採擷,這也是一葉蘭的浩劫。徐進明前年在農場復育了將近兩千株的一葉蘭,種植在深山裡,目前一葉蘭情況如何,不得而知,近期他也將再度上山,將培育好的一葉蘭幼苗再度種植,只要他還在,復育的工作將永不停歇。


共享蜜桃 分擔風險──小小自然農耕農場

胡金至用自然農法栽種水蜜桃

水蜜桃果香撲鼻,人見人愛,連昆蟲鼠雀也趨之若鶩。若要用自然農法栽培,專家學者都覺得不可能,但台東的胡金至農友辦到了!在南橫東邊的海端用自然農法照顧桃子,讓桃林守護大地。

本身是布農族青年的胡金至農友,退伍四年決定回家務農並侍候雙親。他養過梅花鹿,種過洛神葵、國蘭、玉米、桃李等,無奈的是每次學到提升產量的技術,就會發現和自幼的生活態度相違,因為布農族信奉天地四方神,尊重四周看不見的鬼神和在自然界的一切生命。有個傳統是吃東西前要先剝一些和地上眾生分享,喝酒前會先彈出三滴來敬鬼神,這種與萬物和諧共享的精神讓他無法忍受榨取地力或化學催熟的慣行種法,所以在1989年起就開始有機生涯。

1997年他全面採用自然農法種植果樹。選擇難種的水蜜桃是因父親患有氣喘性心臟病,醫藥報導水蜜桃含有機鍺可以改善病情,所以他種植水蜜桃,不用藥物刺激,任其自然生長。2000年大地回饋準備豐收,卻遭颱風來襲,所有的希望幻滅,幾次想放棄,幸賴賢妻憑著「對的,就要堅持到底」,他們繼續前進。隔年樂觀的胡金至捲土重來,認真參與研習進修,在一因緣下認識慈心基金會,才發現自己其實並不孤單,因為還有一群人為養地護生而努力。

胡金至想讓更多人認識生態之美,興起保護大地的心,發起認養水蜜桃。靠著誠信,認養人以歡喜心參與不計採收;耕種者則快樂付出,不論豐收與否都能對認養人有所交待。單純地想讓人受用清淨果實或實踐護生理想,慈心義工讚許他,並撥款認領以分擔他的成本風險,收成則供養僧眾,現在網路發達遍及全省都有人認養。

在自然農法中,胡金至漸漸體會人與大地、樹木是一體的。當果實成熟落地,是對大地的謝禮,樹木都知道要感恩,更遑論人們。自然農法的經濟效益不在金錢,而是對人體健康、大地環境及生命永續的保護,他深信泥土裡的物種,都有牠們的小小貢獻,好好保留祖先留下來的這片土地,是他與家人共同努力的方向。

點燃希望的推手

吳美貌(右二)協助原住民發展有機農業

收復一塊被污染的土地,就是一個生機。任職於生物技術開發中心的吳美貌女士,協助原住民發展有機農業不遺餘力。她熱心地輔導原住民部落,認為他們不是弱勢,只是不知資源在哪裡。幾年下來,即使自己體力不夠,她依然想辦法保護台灣的山坡地,以補破網的心,來修補她熱愛的自然大地。

2001年桃芝颱風來襲,土石流淹沒花蓮縣光復鄉整個村落,當時任職於長老教會的林玉心傳道和周銀蓮傳道,在投入救災的同時,兩人商議如何協助教友走出陰霾。在一機會中他們接觸到「有機堆肥」,在各方奔走和關係牽引中,透過「台北市社區生活關懷協會」的鄭憲章理事長與「生技中心」林畢修平博士,凝聚出在部落推廣有機產業的計劃。那時病癒的吳美貌剛回辦公室上班,因緣際會下接了這個案子。

部落開始有機耕作,原住民很認真地為理想而努力,種出的有機蔬菜受到世界展望會的肯定。於是,展望會調查有意願轉型的部落,最後篩選出十二個部落予以補助。可是經費有限,吳美貌總是想辦法協助他們推動下去。然而,原住民農友種出那麼好的菜,卻面臨銷不出去的窘境,他們很難過,半夜都會打電話給吳美貌,她覺得這樣不是辦法,一定要考慮後續的通路。吳美貌一本初衷支持原住民有機耕作,成立「圓鄉有機生活館」開拓銷路。推動的過程中,遇到許多挫折,想到農友的辛苦,一顆利他的心,激勵她打起精神,開始尋找另一條路──到學校推廣有機理念。

今年,吳美貌重新定位,與另一個協會共同推行「校園有機日」,進行教案製作研習;重點不在賣菜,而是要推動一個理想,就從教育著手,告訴學生健康飲食的概念。 她為學生設計菜單,儘量整餐都是安全的食物,雖然利潤微薄還是要做。目前已有七所學校配合推動,將近有三千位師生吃他們的蔬菜。經由新竹縣和興、福龍國小校長、老師們的支持與配合,有機日推動的非常順利,甚至做到零廚餘。目前他們只能提供學校每週一次有機餐,為了這一餐,老師要節約平日經費,讓有機日可以吃好一點。透過學校有機日,雖然消化很多蔬菜,但依然不夠,因為部落漸趨成熟,產量增大,還是需要再接再厲。

原住民部落很單純,只要好的東西就會支持下去,可是他們也很怕失敗,吳美貌時常鼓勵原住民,為他們燃起希望的火種,在積極復育台灣土地同時,她鼓勵肯定有機農友,成為原住民點燃希望的推手。

青春快樂農耕行

林進財在自然生態環境中怡然自得

位於彰化埤頭的明道大學,設有精緻農業系兩個班級,其中一班是原住民的專業班級,免費提供原住民讀書與住宿,該系的學生不限族群與年齡。校長重視學生實習課程,學生有一整年的時間在農田實習,林進財帶著學生進行有機栽培。

原住民同學大部分家庭都從事農耕,從小就與大自然為伍。林進財和這群學生相處有妙方,就是要有方法超出他們所知的領域。例如,他們曾在神農山莊實習。面對砂石這種貧瘠的土質,他對學生說:「如果種得出有機菜,就創造奇蹟了。」他藉機激勵學生,也教他們挖石頭做畦地,如何運用工具,如何用簡單的方法就可達到目標,學生們充滿了好奇。

林進財指導學生種植大概二十天就可採收的葉菜類,就從食用自己種植的有機菜,建立信心;晚上,他為學生上水土保持的課程,建立觀念。他也會敎學生簡單的工程,例如,就地取材蓋雞寮,學生們邊玩邊做,興致高昂。收成的時間到了! 採收時不是整顆拔起,而是割了讓它再長,找到蔬菜的特性,自然增加產量。他們也研究出省水的方法,就是使用液肥,在水中加入營養液,同時提供蔬菜養分及水分,突破以往灌溉施肥的觀念。當同學們肯定這些技術,就是真正可以從事有機耕耘了。

他常向學生說明適地適用的概念,什麼樣的土地做什麼樣的用途,大自然早己規畫好了,只是人類超限利用,容易造成山崩或土石流。古時候根本沒有挖土機,原住民都是用人力揹著竹籃上山,他們找有坡度的地方耕種,採收時不用彎腰工作,就可直接丟到竹籃裡,只有道路才需要整理。隨著時代的演變,使用挖土機開挖產業道路,雖然符合經濟效益,卻造成嚴重的破壞。他語重心長地說:「以長遠的角度來看,農作物還是要選擇適合生長的環境,己利利人,也保護了大地。」

林進財覺得自己跟原住民很有緣,他影響了很多原住民,現在這些學生正影響著家人,因為家長吃到學生種的菜確實好吃,增加有機耕作的信心。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