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也許不是那個種滿一片山林的「種樹達人」,但我可以是那個在自己能力範圍內,努力投入心力,從撿種子、育苗、解說、運用自家土地種樹,開始成為「種樹素人」。雖然林相無法立即豐富,但在種樹的過程中,各種關愛環境、關顧他人、關懷小生命的行動,已悄悄的落實在生活中。
闢地種樹 慈心波波傳-洪文雄
呼呼的海風從三公里外的海邊吹過來,綿綿細雨中不時可見飛機起降。位在桃園縣大園鄉一塊方整的六分農地,種了兩百多棵樹,資深慈心義工洪文雄總是默默的照顧著它們,三年多來從未間斷。
2010年基金會開始推動種樹活動,洪文雄內心激盪著:「種樹救地球,是基金會創辦人的心願,因為全球暖化,身為地球村民的我們都有責任。」當時洪太太在大園的娘家正好有塊地閒置著,徵得家人的同意後,便開始規畫種樹。
種樹,看似簡單其實不然。經過整地、申請樹苗、搬運、號召義工種樹等過程,洪文雄深感若非大家共同參與,還真不易完成!然而就在大家歡喜種下一棵棵幼苗,曲終人散後,接下來的護樹工作才是最大的挑戰。斯文的他,每當揮汗如雨在割草時,一想到種樹的意義,還有義工們想要光復大地的心,歡喜心於是取代了疲累。
「暮春三月,江南草長。」回想2011年春夏之際,洪文雄因工作忙碌,疏於照顧樹木,野草恣意生長。到了盛夏,找不到工人除草,只好憑藉自己的雙手。有了這次經驗,他買了一台割草機,讓護樹割草不要變成太重的負擔,而能持之以恆,這也是淬鍊自己的絕佳機會。
農地上種了小葉南洋杉、樟樹、光蠟樹、咖啡和橄欖樹。護樹過程中難免遭遇失敗的窘境,但洪文雄覺得:「即使只種一棵樹,只要盡心盡力照顧,不僅自己的人生變得有意義,也能造就將來更好的環境。」
這塊農地一邊緊臨馬路,另三邊都被慣行農法的菜園所包圍。每當洪文雄背著割草機工作時,偶有鄰人或路人過來跟他閒聊,忍不住建議:「直接噴除草劑就好了,不用這麼辛苦啦!」他藉機傳遞有機的概念以及種樹的意義。
後來鄰田要噴農藥或路邊要施除草劑時,到了他的土地就不噴了,他由此發現自己的隨機言論,竟然也無形中影響了一些人。因此,更堅定要將此地做為一個傳播慈心的據點,眼前就可美化潔淨周遭環境,未來還要推廣有機理念,讓世界更美好。
現在每逢割草時間,洪文雄就備妥飲食和工具,早上從台北開車到大園。他專心的在這一方天地做著歡喜的事,儘管機器聲嘈雜,雜草噴濺全身,但望見一棵棵日漸茁壯的小樹,滿懷光明與希望,護樹工作令他心情愉悅。黃昏時分,他開車在回家的路上,沐浴在夕陽餘暉中,心裡滿是感恩,因為有創辦人的引導,還有一群志同道合朋友的支持,一點也不覺孤單。
教育解說 啟發愛地球-陳鐵卿、胡清
投身於國家森林公園、台中自然科博館解說志工的陳鐵卿、胡清夫婦,經常相伴於山林之間。長達十年的導覽解說經歷,熱情依然不減,因為藉擔任志工,常常領著遊客親近大自然,穿梭於八仙山、大雪山、奧萬大、台大梅峰農場、惠蓀林場等地,也將樹木的貢獻與奇妙傳遞給遊客。
只要遊客踏進山林,陳鐵卿或胡清便會引領遊客登高望遠,眼睛欣賞豐富多樣的森林之美,耳邊聽著樹木與人們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內容──原來衛生紙、家具等原料多來自森林。而森林擁有多層次樹種,可以涵養水分,即使是不起眼的落葉也具有保水功能;此外,森林具有國土保安、固碳等多功能……透過陳鐵卿深入淺出的解說,遊客多覺得不虛此行。
遊客也會好奇的提問:「森林這麼重要,為何要伐木?」還會問:「果皮是否可以留在森林,任它腐爛當肥料?水果的種子可否留在森林,任它自然生長?」面對這些問題,二人都會詳細說明:「樹木大致分為經濟樹種和保林樹種。如果合理、有計畫的利用經濟樹種,對碳吸存有積極的成效,若一味依賴進口,就要面對出口國家不穩定的供貨,以及夾帶細菌的風險。再者,留下果皮容易留下細菌,留下種子也可能破壞原有的生態。」不任意改變自然,也不取走任何物件,儘可能保留森林原始的風貌,這是二人再三強調的理念。
陳鐵卿夫婦熟悉種子採集和保存方法,並為科博館的「種原庫」充實庫存。他們不選落地的種子,而是趁八分熟時剪下種子,再經後熟、乾燥、分類、冷凍保存等步驟,以備不時之需。有一回,陳太太跟著社區大學老師採集種子,看到滿樹的「後大埔石櫟」種子,她要求每人只能採集兩顆,因為那是松鼠的食物,大家少點貪心,多點愛心給牠們。
發現樹和小動物緊密的依存關係,他們的解說,從樹木擴及到小動物的生存,也隨著他們的足跡,愛護森林、疼惜小生命的心情,不停的散播開來。
種樹還林 姐弟報父恩- 陳俊言、陳春燕
一眼望去,滿山的檳榔樹矗立在南投縣桶頭鄉海拔約700公尺的山上。這是慈心義工陳俊言的父親陳老先生,於28年前為了經濟效益、穩固家庭生計,砍伐原先的雜木林,陸續買地種植面積約八公頃的檳榔。而今,陳老先生認識樹木與人們、大地的密切關係,希望有機會將檳榔園轉化成森林。
由於陳俊言參加慈心基金會的學習課程,受益之餘,也介紹適合的課程給父母。當家人感受到創辦人慈悲利益所有生命的行動,以及種樹的意義,便積極參與種樹活動。接著聽到將全部心力及家產投入種樹的賴倍元的故事,深為讚嘆,也想起而效尤,但礙於資金及技術、人力問題,始終不敢行動,
每多一次了解樹木對人類、對地球的不可或缺,陳老先生對自己過去砍樹種檳榔的行徑,就多一次的懊悔,親筆寫下:「中年時拼經濟所以不懂事,破壞大自然實在太不應該,檳榔樹已成林多年了,至今才知過去做錯事,破害宇宙生態,對不起天地。」他希望有機會彌補錯誤,回復山林原貌。父親想要種樹還林的心願,兒女們一直放在心上。俊言的哥哥陳俊宏也說:「地球只有一個,我們不能再破壞了!」
2013年姐姐陳春燕自教職退休,兄妹三人幾經磋商,由陳春燕拿出退休金作為資金,她說:「父親想還給山林一片綠意的心願,希望在我們這一代就能完成。」自十月開始,每週由台南回娘家三天,與兄弟倆上山種樹,加上慈心義工的協助,已種下千餘棵的樹苗,包括肖楠、楓香、羅漢松、桃花心木等。美麗山櫻花特別種在山道兩側,迎接進入山林的所有來賓。
陳俊言經常在蜿蜒的山路駕駛,載送兄姐、義工上山種樹、照顧樹苗。這片山林自登山口進入不久,陡峭的山路迎面而來,他必須靠四輪傳動的車輛才能繼續前進,遇到急轉彎處,還得經過兩次轉彎才能成功。他實在難以想像當年父親為了養育子女,如何在崎嶇、滿是雜林的山區,開山闢地種檳榔。感恩心化為行動,他以種樹還林,來回報父母親的養育之恩。
雖然每周上山護樹很辛苦,各自已成家的兄妹,卻因此比過往更加親密和諧。父親感到欣慰之際,又看到種在檳榔旁邊的小樹苗,受到檳榔的保護,發揮阻風、依靠的功能,待樹苗生根茁壯,再砍除檳榔,心中將不再有遺憾。
一人一棵 育苗展壯志 - 林資雄
從小對花草樹木有著特殊情感的慈心義工林資雄,可說是天生的植物愛好者,隨處撿拾種子帶回家栽種及觀察,是他童年的美好時光。及至婚前還憧憬著「先生種樹,太太澆水」夫唱婦隨的美好畫面。如其所願,婚後便將自家樓頂變成苗木培育的最佳場所。
有人認為育苗很辛苦,對林資雄來說,下班後親炙樹苗,反而是繁忙生活的調節劑。四年前,基金會開始推動「種樹護地球」活動,林資雄義不容辭響應活動。住在高雄的他,自家頂樓的苗圃已不敷使用,便在屏東租地培育更多樹苗,並和許多慈心義工組成農耕社,由其中一位社員王猷裁提供土地並取名「開心農場」。大家積極在農場育苗,例如,櫸木、蘭嶼羅漢松、竹柏、羊蹄甲、藍花楹、大花紫薇、山櫻花等,以分贈樹苗的方式,希望帶動更多人加入「種樹護地球」的行列。
提供樹苗最經濟的方法就是自己培育,農耕社從撿種子到育苗、護苗,再分贈出去,每棵小苗背後都有慈心義工關愛大地的期許,他們希望能為台灣每一人都培育一棵小樹苗,意味著未來需培育二千三百萬棵小樹苗的雄心壯志。
育苗需要方法,尤其種子千奇百種,育苗的方式也不盡相同。林資雄經常上網與同好者交流增加知識。有一回,友人贈送他五百多顆牛樟種子,育苗後只有兩顆發芽,這樣的發芽率,一般人都以為很低,殊不知,友人卻認為很高,可見它育苗的難度,透過部落格同好者的分享,終於找到秘訣。
林資雄對植物的喜愛,無形間感染周遭的人。早先,社員薛瑞麟對植物無感,加入農耕社和大家一起育苗,不知不覺中,愛樹的小苗悄悄在心裡發芽。就讀幼稚園的兒子在參觀「花博」時,也會一路撿拾樹下的種子,遊客問他在撿什麼?他說:「撿種子,因為要種樹護地球。」大受感動的遊客也跟著一起撿。
撿種子除了帶給林資雄許多樂趣,也帶來不少智慧哲理,透過俯身親近大地,學會謙卑、放下身段。他期許大家從自身開始,進而影響周遭親友,形成一股愛樹護樹的漣漪,雖然是小小的行動,延伸的影響將不可預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