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在海岸、都市、平地種樹,都要適地適種,不同的地勢,就應有不同的考量。種對的樹,並且好好守護它,才能留給後代子孫茁壯挺立的大樹!樹,要求得不多,卻可以提供很多小生命棲息、饒益人們及大地,貢獻出多采多姿的回饋……
守護台灣海岸線──林如森
從高空鳥瞰,綿延千里的台灣海岸線,正面臨逐漸退縮的困境。為了國土保安、守護環境和人民生命財產的安全,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正默默的為大眾努力,作出一道道的防護,阻擋台灣海岸的消逝。推廣種樹護地球的慈心基金會,主動關心海岸造林現況,尋求海岸種樹的可行性。
林務局新竹林區管理處桃園縣海岸林工作站的林如森主任表示,因全球暖化海平面上升、超抽地下水造成地層下陷、河川中上游興建水庫及攔砂壩,導致海岸線砂源補充不足等因素,海岸線已逐年退縮。再加上近年來沿海廣設漁港及海堤, 這種突出於海岸的人工構造物,破壞了大自然原有的砂源運輸平衡機制,也就是所稱的「突堤效應」。
為了減緩海岸線退縮及飛砂鹽霧造成沿岸居民生活品質及收入的損害,林務局持續在海岸線營造保安林,包含堆砂籬、防風籬(網)及海岸造林等工作,來改善沿海的環境。
一般在季風吹襲前,為保護內陸林木或者居民生活,在距離海岸滿潮線20~30 公尺處會設立「堆砂籬」來攔截飛砂。林主任憶起有一回,他的同仁在風砂極大的桃園觀音鄉海邊,不慎掉落一張文件,瞬間文件被強風吹得老遠,同仁拚命追了好久,才撿回文件。可見濱海地區風勢之強勁,如果不加以阻擋強風,很容易造成西濱公路、內陸地區及鄰海工廠飽受砂塵暴的危害。
海岸造林工作會依東北季風及鹽霧影響的輕重,將海岸線區分成三條帶狀區域,第一線離海浪高潮線僅約50公尺,強風飛砂足以磨損植物葉或莖的表皮,甚至摧折樹木;第二線及第三線則分別坐落在離海浪高潮線約50~200公尺及200公尺以上的區域,隨著臨海的距離增加,飛砂及鹽霧的危害會逐漸降低。
在第二線臨海較近或者風勢較強的地區,林務局會特別建構「防風籬」來保護造林苗木,但還是有部分特殊地區,例如,桃園大園沙崙地段,雖然屬於海岸造林第三線,但因為當地風勢仍然十分強勁,因此還是特別為當地的造林苗木設置大面積的防風籬保護。
為了替沿海地區居民打造堅固的防護網,林務局特別採取高密度的「海岸造林」,從早期的木麻黃單純林,到現在趨向以鄉土樹種打造的多層次保安林,歷經多年營造,海岸防風林已蔚為景觀。這些尖兵除了成功保護人民生活品質及財產的安全外,同時具備著吸收陽光、調節溫度的功能及延緩氣候變遷。未來,林務局樂見慈心基金會一同加入海岸造林行列,共同來守護美麗的台灣、我們的土地。
打造美麗都會區 ─ 李有田
熱愛蒔花弄草的李有田,從電子業退休後便投入植物世界,從小花園的怡情養性到大面積的種樹。原本只想好好享受個人栽種趣味,但是沒多久,純興趣性質的種樹,已經不能令他滿足。他發現,台灣的行道樹大多是歪斜的,而在國外,尤其是美、日、新加坡的行道樹,多是直挺挺的。平時很少人關注的行道樹,成為指引李有田都市種樹的指標。
他取經國外,獲得「樹藝師」資格,並且推動都市林健康美化,引進「樹藝師」領域。而慈心基金會推動種樹救地球活動,有意加強都市林的維護,希望藉由李有田協助,培訓樹藝師。
目前擔任「台灣綠屋頂暨立體綠化協會」、「台灣都市林健康美化協會」理事長的李有田認為,國外設立「樹藝師」制度,講求種樹需先建立正確觀念, 例如,日、美、新加坡等國家,訂立樹木保護法,受保護的樹木不能任意移動,若必須移動時,一定要請樹醫生協助。
2014年5月間,李有田參與北市大安森林公園樹木健檢,這場活動邀約美、日的樹醫生前來協助。應邀來台的幾位日本樹醫生,特別針對「都市種樹」開出「藥方」,提供參考。
日本樹醫生簡要的說明,都市種樹分為行道樹和公園樹,都市樹木不像森林,森林裡有鬆軟的土壤、滋養的腐植質、相互扶持的樹木,因而不畏強風暴雨的侵襲。而都市的行道樹注重美觀,需經常修剪,樹根生長在表層土壤,一旦土質不佳,便容易倒塌。公園的樹木也重視美觀以及良好的土壤,需要以小苗栽種,讓它自然成長,根系深植土壤,遇颱風才不易倒塌。樹醫生又提示,應從氣候的適應度和不易生病的角度,來選擇都市樹種的考量。
李有田耳聞慈心基金會推動種樹多年,熱情的建議:「種樹應從知識提升著手,先建立正確的概念, 適地適種。從一棵小苗開始細心照顧,才能留給後代子孫茁壯挺立的大樹。種樹在不同的地勢、土質,就應有不同的考量,要種對的樹,一旦種錯樹,要付出很高代價。」他還鼓勵大家為自己、為地球種一棵好樹,不需太高大,但卻是美麗的樹,共同營造美麗的人生。
花蓮土地在呼喚──劉維茵
「你留餘地給大自然,它們回饋給你的,遠比你給的更多。」在花蓮七星潭海邊種樹的劉維茵,比對種樹七年之間的差異,從荒地、小苗、大樹到成林的快速變化,超乎自己的想像。她從2005年開始種樹至今,使用的方法、態度不一樣,但是對人、環境、小動物的關愛卻始終不變,每當面臨困難時,走進樹林讓她有種豁然的安心。
當初,徘徊在台北與花蓮十年的劉維茵,一直無法安定下來,直到有人說出她心底的話:「花蓮土地在呼喚你,叫你回去。」才決定返鄉。回到花蓮,她努力說服父親在老家的土地種樹,因緣巧合,參加了林務局平地造林計畫,可以得到補助款及苗木,又聽到當地老人家說: 「小時候,最多的就是茄冬與樟樹。」於是樟樹成為主要樹種,她積極整地迎接新未來。
整地時,赫然發現好多小動物棲息在荒廢的果園,她不忍將地整淨,特別保留一些雜木林給牠們生存。然後,配合花蓮雨季11月到隔年2 月,種下1600棵小苗,銜接未來的梅雨季節,澆水才不致太辛苦。春天雨水滋潤小苗,小草隨之快速生長,除草雖然很費工,但是5~6年後, 小動物逐漸回來,為了給牠們藏身處,不再大幅除草。
種樹的第三年遇上大乾旱,原先一起照顧樹林的父親與姑丈都不在,劉維茵得獨自照顧樹林,偏偏所有的水管都壞掉了,必須走1公里路去提水。不知來回多少趟,耗盡力氣的她,跌坐地上哭了起來:「我真的沒辦法,真的救不了你們了。」在無能為力的情況下,她還是不願放棄,積極打聽挽救的方法。
有人建議在樹下放置小水桶,讓樹吸收水分,這方式很管用。她特別把小水桶注滿水,隔年,莫氏樹蛙就來了。她還特別為小動物種植保水率高的香蕉,第三年白頷樹蛙也來了。只要有乾淨的水、安全的藏身地,種樹,可以把小動物找回來。
劉維茵只要不開心或遭遇困難,就去樹林宣洩、和樹講話,心靈似乎得以安慰。此外,種樹讓她更深一層思考,在花蓮有無可能用高「樹」公路取代高速公路?有無可能集資買下偏遠或重污染的地來種樹?有無可能做流浪植物的照顧?種樹,不僅帶給她心靈的撫慰、小動物的關懷,還有許多的省思。
全校一起親近樹──黃清菁
一顆小小的種子,經過嚴峻的淬鍊,可能長成擎天大樹。種子讓台中大里國小的黃清菁老師懷有無限的希望,所以當她手中握著象徵生命起源的種子,快樂的感覺油然而生。在她的眼裡,學生也是一顆種子,經過長時的學習,把樹當成朋友,親近它、關心它,將來就不會忍心破壞它,甚至可以積極的改善地球環境,真實的利益萬物生靈。
在學校推動種樹、愛樹活動,老師是關鍵人物,當老師們對樹有感覺,就能帶動學生一起參與。黃清菁老師運用在慈心基金會所學的種樹課程,巧妙的編入週三的教師研習課程, 希望帶動師生一起「親近樹」。課前,她先蒐集樹葉、果實、樹枝等,透過這些線索,請老師們到校園找出和提示相對應的樹。老師們難得走到戶外觀察樹葉、撫摸樹枝、撿拾無患子的種子,透過相互討論,拉近了人與樹的距離。
回到教室,老師們分享記憶中的樹。有位老師說到,曾特別回到小學母校尋找兒時的大樹,從他敘說的眼神中,好似回到童年的快樂時光。還有位老師觀察校園的榕樹長得並不好,擔心的說:「如果榕樹一直生病,可能會被砍掉,是否可以向總務主任反應,找樹醫生來治療?救救大樹。」因為「親近樹」,帶動大家關心榕樹,開始重視樹木的好處,每逢校內教師退休之際,老師們就在校園種樹,別具意義。
有一回,黃清菁老師為學生舉辦「珍愛地球真愛樹」闖關活動,同學們在老師的指導下,承擔所有規劃工作,這股熱力贏得踴躍報名的回饋。甚至,有位行動不便的小朋友坐在輪椅上,很期待的來到三樓報名,讓大夥十分感動。
活潑的闖關活動分別是,「森林電影院」、「親近樹」、「大樹我的家」、「智慧小語」等四個站,同學們開心之餘也有不少體會,有位學生說:「聽老師講鸚鵡滅火的故事,我真的很佩服這隻鸚鵡,我沒有牠那麼勇敢,我要跟牠好好學習。」另一位同學說: 「雖然我們年紀還小,但是不斷的努力也可以幫助地球,希望以後可以回來幫助學弟學妹, 繼續舉辦愛樹闖關活動。」
一個人的發願,可以引發很多同伴一起關心樹並真實的努力;一個班級的努力,可以帶動全校一起親近樹,這股力量帶動起來,真的很不可思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