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心大地

慈心大地單元

第26期 2015 / 04 / 01 444

magazine02026

走進台灣主要農業生產區,其實有機農業沒有連動的擴大,全國通過有機驗證面積一度停滯,歸咎因素是適耕地難覓、小規模生產者驗證補助減少而紛紛退出、產品農藥抽驗規定不得檢出等等限制條件,讓有機熱潮下的台灣農地如如不動,依舊循著慣行的老路沒得翻轉。許多小農不甘心在有機生產中缺席,即使不能貼上有機兩個字,仍堅持不打藥、不用化肥,然後勇敢的展示他的自信,露臉在市集、在網路、在媒體,也接觸企業,就是要告訴別人他愛土地、產品有多好,雖然不能在主流通路上架,卻獲得許多認同者的支持。

驗證標章代表進入市場的門票,因此我們繼續採取全方位的有機輔導策略,陪伴農民步步轉型,並取得有機驗證。只是確實有很多農民連門票都拿不到。所以我們多年前推出以保護農田生物為主要訴求的綠色保育標章,漸漸取得農民與大眾的理解,還成立田裡有腳印市集,走出窄化的有機名詞外,同樣愛環境、照顧大地的友善農業生產之路,因為針對有機發展的困難,提倡不以高規格標準要求田區、避免驗證費用的負擔,讓農民容易加入,於是更好的環境與安全的食物,紛紛出現了。

去年底IFOAM(國際有機農業運動聯盟)提出「有機3.0」,因為歷經了願景開創期的有機1.0、私人建立標準到公共介入監管至全球認可的有機2.0迄今,希望開展更大的包容性、透明及參與度,所以有機3.0期許重塑市場,讓有機更普及,以及改進性能。希望有機不僅生產營銷獲得解決,也要側重於生態管理、人權、經濟發展、文化保存等。這與慈心基金會不斷改進有機之路,不謀而合。

現今我國有機正處2.0時期,以嚴格法規及標準建立市場秩序,嚴管嚴查的思維卻也扼制了有機生產的發展,所以呼籲我國也該有更積極的有機改革,不再只是控管,應全面且公開討論,為了永續美好的未來,到底我們需要哪一種有機的道路,共識出更有效的發展策略。

下一頁